南岸区“三事分流”工作法实施3年 打造146个示范项目

08.10.2017  11:56

    金秋的傍晚,家住南岸区南坪街道东路社区的张婆婆牵着小孙子在社区里遛弯。“以前下水道经常堵,臭气熏天,谁都不愿意下楼。现在好了,化粪池改了道,问题彻底解决了!”张婆婆说。化粪池改道这一“小事”从根本上得到化解,源于该区的“三事分流”工作方法。

    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南岸区采访了解到,该区自2014年起探索实施“三事分流”工作方法,将社区事务依据公共属性大小,分流成“大事、小事、私事”,厘清职责边界,培育整合社会组织,引导群众参与社区自治。3年来,该区98个社区(村)打造了示范项目146个,解决了一大批社区治理难题。

  “三事”具体包括:“大事”即政府管理事项及公共服务,由政府部门负责解决;“小事”即村(居)公共事项及公益服务,由村(社区)“两委”牵头,社区自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单位共同协商解决;“私事”即村(居)民个人事务和市场服务,由群众自行解决或寻求市场服务。

   “这样的‘三事分流’实际上也是三事分责。”南岸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说,通过合理界定政府、社会和居民的职责边界,政府不大包大揽,居民也有责任担当,社区组织要动员居民互助,从而提高议事的效率,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我调节、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张婆婆所在的东路社区五小区因为没有物业公司,小区化粪池常年堵塞,严重影响卫生环境。实施“三事分流”后,社区依托互助会、坝坝舞协会等民间社会组织,广泛发动群众捐钱对化粪池通道进行改造。互助会副会长李静芳说,互助会有100多个社区居民成员,大家平时在一起跳舞健身,谁家有困难就集体帮扶,因此群众参与度高,信任感强。互助会发动大家捐钱,只用了2天时间就凑足了1000多元改造经费,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这一困扰了小区多年的问题很快得以解决。

   海棠溪街道学府路社区土庙子片区曾是典型的“脏乱差”区域,尽管群众搬迁意愿强、政府征拆决心大,但由于种种遗留问题,多年来数次动迁均无功而返。根据“三事分流”工作方法,海棠溪街道采用“政府引导群众自治式搬迁”的方式,每栋楼房均由3名居民代表全程参与,评估机构由居民自治选择,搬迁补偿方案全面公开,让搬迁全程在阳光下运行。同一片区域,同样的政策,群众自治后的效果截然不同:短短两个月,328户居民搬迁签约率超过95%,搬迁顺利推进。

    “三事分流”工作方法实施3年来,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资料显示,“三事分流”实施以来,该区98个社区(村)先后打造了146个示范项目,解决了一大批社区治理的老大难问题。

    为了推进“三事分流”工作方法,该区也打捆实施了一系列创新举措:在转变政府职能方面,将村(居)承担的公共事务由404项精简为62项,推进社区干部本地化,提高“大事”办理效率;在社区层面,先后引进、培育了一大批社工组织,开展社工项目80余个,完善“小事”协商机制;在居民个人层面,则通过建设法治社区、推进道德引领等,拓宽“私事”解决途径。此外,该区还成立了“重庆民泰社区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和社区公益资金,为提高社区参与、培育社会组织、推行“三事分流”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保障。

  3年多实施下来,南岸居民文明意识明显提高,参与自治的主动性明显增强,社区治理由“政府独唱”变为了“群众合唱”,由基层组织的“单边行动”变为了“多边互动”。南岸区也因此被民政部评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三事分流”工作方法被评为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

    下一步,该区将进一步深化“三事分流”工作方法,完善“三级议事”、“社区组织议事”、“一事一议”等社区协商机制,继续探索激活社会资源的激励机制,提升居民群众的参与率和获得感。(记者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