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三峡博物馆看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
1940年,梁思成在北山石刻第51号龛前的留影。
目前收集到的大足石刻最早的照片、梁思成在大足石刻的留影、39年前发行的大足石刻影片……5月26日,由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美术学院大足学研究中心等联合主办的“回望百年——大足石刻历史影像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开展,这是大足石刻“四百工程”(即在全球举办大足石刻百场展览、百场讲座、百馆赠书和百集微视频展播活动)首站,也是200余幅展现大足石刻的珍贵历史照片首次展出。
最早记录大足石刻的照片亮相
据了解,大足石刻是大足区境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5万余尊造像、10万余字铭文蕴藏着巨大的艺术价值。可是,谁为大足石刻拍下了首张照片呢?据介绍,目前已知最早记录大足石刻的照片是刘蕴华拍摄的。
重庆日报记者了解到,从目前已知的材料来看,刘蕴华是一名记者,1935年出版的《东方杂志》第32卷第5号,刊登了他拍摄的8幅大足石刻照片。
重庆日报记者现场看到,这本老杂志上不仅刊登了当年大足北山多宝塔、韦君靖像和宝顶山华严三圣、牧牛图等照片,还有对大足石刻的文字介绍——“该县唐宋石像颇多,不仅北山一所,北山以外,尚有南山、石门山、宝顶山等……”
梁思成在北山石刻留影触动市民
1940年1月,正在川康古建调查途中的以梁思成、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成员,听闻大足有石刻造像,便改变线路来到大足。为期5天的调查,让他们深感大足石刻造像价值之高。
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去年5月,大足石刻研究院工作人员专程赴京,在梁思成第二任妻子林洙处,收集到梁思成等营造学社成员为大足石刻拍摄的150余幅照片,此次从其中精选了近70幅展出。展出的其他照片则出自四川美术学院等机构编纂的图录。
在展览现场,梁思成在北山石刻第51号龛前的留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他头戴帽子,深深凝望着被风雨洗礼的石刻,这个情景让人十分感动。”市民廖礼勤说,从中看到了梁思成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望。
大足石刻和川美有着深厚渊源
展览现场,3幅被放置在一起的千手观音龛照片格外醒目。这3幅照片由1945年的大足石刻考察团拍摄,并登载于1962年四川美术学院编纂的《大足石刻》和1981年大足县文管所等编纂的《大足石刻》。
据了解,1949年后,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考察大足石刻,并出版多部大足石刻相关图录,记载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足石刻状况。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大足石刻》电影摄制过程中,四川美术学院专家也贡献了力量。宝顶山“牧牛图”因为崖壁弯曲,不便于拍摄全景,由手塑模型配合拍摄。在展厅中,市民可观赏这部时长近30分钟,1979年发行的影片。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秦臻介绍,“四百工程”第二站将走进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届时展览内容将增加和川美的联系。“大足石刻对川美‘收租院’创作和现当代艺术创作都有很大影响,这次展览是学术史的梳理,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大足石刻。”他说。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到6月9日,市民可免费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