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初见成效 消落带治理仍是难题
26.05.2015 13:29
本文来源: 林业厅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于一体,具有敏感而脆弱的生态环境。绿化长江是重庆直辖之初,国家交给重庆的四件大事之一。自2011年始,重庆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23个区县和北部新区全面实施绿化长江行动。截至目前,重庆市级以上投入50多亿元人民币,植树造林334.08万亩,绿化长江已完成阶段性造林绿化任务。连日来,中新社记者深入三峡库区腹地5个区县,见证重庆绿化长江取得的成效。
“库区两岸地形破碎,坡耕地多、石漠化土地多、低效林地多,造林难度大。”重庆市林业局副局长杨富权称,库区造林比中国大多地区难度都大。在推进库区生态屏障建设中,重庆采取新造、低改、封育并举,成片造林与零星植树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大幅增加森林植被。目前,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区森林覆盖率已提升27个百分点,三峡库区两岸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峡库区人地矛盾突出,长江两岸绿化规划区域耕地较多,造林地插花分布,容易造成绿化“天窗”和“断档”。针对此情况,重庆一方面提前安排并启动实施退耕还林任务,最大限度减少土地裸露;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以柑橘为主的经济林,既提高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也保证了绿化效果。目前,库区已基本实现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形成滨江景观林带、中山产业林带、高山防护林带的“三带”景观。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亦吸引了众多鸟类栖息,国际濒危鸟类中华秋沙鸭首次光临三峡库区。
记者走访中看见,库区各地“企业林”、“大学林”星罗棋布,除社会各界捐资或参与造林遍布长江两岸外,众多业主投资栽植的经济林和苗圃也随处可见。重庆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向国伟称,在绿化长江行动中,重庆把促进沿江居民增收放在首位,通过营造速丰林、经果林、发展林下经济等实现“增绿”和“增收”双赢。
忠县营造的沿江百里“柑橘长廊”、奉节打造的万亩油橄榄基地、巫山实施的李子示范园等,这些林木不仅成为保护库区生态环境的主要方式,也成为周边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载体。据统计,长江两岸新建经济林100余万亩,库区居民基本实现通过林地增收致富。
在实施建设库区生态屏障的同时,重庆也一直在探索消落带治理的方法。三峡工程运行后,由于冬季蓄水和夏季防洪需要,库区水位在175米和145米间发生周期性变化,库区由此形成面积近400平方公里、落差达30米高的消落带,消落带治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
要治理三峡库区消落带,选择适宜栽种的植物成为关键,这些植物既要耐淹又要耐旱。为此,重庆陆续在万州、云阳、开县等地,实施多个消落带治理试验示范项目。在重庆云阳双井寨江岸边,由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一家民营企业合作开展的速生竹柳种植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
该民营企业负责人李刚告诉记者,公司引进的竹柳种植在海拔162米左右,经过三峡蓄水期4个月全淹浸泡,存活率超90%,云阳已陆续在消落带162米至175米内推广栽植200余亩。在重庆万州区,当地从2009年开始进行中山杉水淹试验示范,在165米以上水位线存活率达90%以上,目前已推广种植500多亩。
虽然多个消落带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成果大多针对175米水位线以下10余米,还有近20米消落带治理仍未找到有效方法。重庆万州区林科所所长任凭告诉中新社记者,消落带治理在库区存在推广治理模式不一致,科学支撑不够等原因,造成该项工作推进缓慢。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中,采用的部分树种如竹柳等为外来物种,为减少对本地生态环境破坏,势必会降低外来物种的种植面积。此外,针对145米水位线以上近20米范围仍未找到合适的植物栽种,消落带治理任重道远。
链接:http://www.cq.chinanews.com/A/20150523/473288.shtml?qq-pf-to=pcqq.c2c#userconsent#
本文来源: 林业厅
26.05.2015 13:29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