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移民纪念馆正式开馆 重庆博物馆总数已达95家

19.05.2018  07:16

△战国链饰 青铜带钩

△剑齿象化石

△唐湘阴窑骑马吹笳青瓷俑

△长约2米的中华鲟

△大型青铜雕塑《三峡明天更美好

昨日,“5·18”国际博物馆日暨第九届重庆文化遗产宣传月活动启动仪式在万州举行,数十件全市各博物馆“镇馆之宝”的图片,引来众多市民驻足欣赏。这是主会场活动首次走向区县,既展示区县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成果,也搭建起特色文化交流、传播的有效平台。

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昨天也在万州正式开馆。记者了解到,去年是重庆博物馆事业的大发展时期,全市新增8家博物馆,目前登记备案博物馆总数已经达到95家。今年,还有8家博物馆将相继建成开放,全市博物馆数量将突破100家。

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开馆

昂首向前,相扶相携,走进万州三峡移民纪念馆,一座雕像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都停住了脚步。这是由雕塑家郭选昌创作的大型青铜雕塑《三峡明天更美好》,雕塑中,爷爷握着身前孙子的手,母亲在给怀中的孩子哺乳,男孩骑在父亲身上,手中的纸飞机指向前方。这是一座关于三峡移民的雕像,也是当初离乡之人的真实写照,伫立在此述说着移民们的坚韧以及奉献精神。

背依翠屏山,面临长江,与万州老城隔江相望,成为万州城市文化新地标的三峡移民纪念馆,也是全国唯一为纪念三峡百万大移民而修建的专题馆。

三峡移民纪念馆内设了基本、专题、临时陈列三大版块,现有基本陈列《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万川汇流》;专题陈列《盐井沟古象》、《刘江捐赠书法篆刻作品展》。馆藏文物以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传世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共有2.32万件(套)。

见证了三峡移民的中华鲟

纪念馆内,有一条体长约2米的中华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目光。

据悉,中华鲟属于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也被称作长江“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每年夏秋,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会历经溯流搏击,回游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等幼鱼长大到15厘米左右,又携带它们重返外海。整个往返路径长达5000多公里。

1981年葛洲坝工程截流后,中华鲟生殖洄游之路被阻断,留出坝下一处天然产卵场。1982年,“中华鲟研究所”成立,培育鱼苗放流长江。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通过建立珍稀和特有鱼类自然保护区,加大了对中华鲟等珍稀鱼类的保护力度,为这种古老的鱼种得以保存出上一份力。

年龄最长的中华鲟可以活到40岁,纪念馆中的这条中华鲟身长约2米,重量30多斤,年龄为6岁左右,由中华鲟研究所捐赠,以见证三峡库区对中华鲟的保护。

48米手绘三峡航道画卷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诗句。川江自古素以众多的急流险滩和两岸绮丽诡谲的崇山峻岭闻名于世,而被叹为“绝地”。一路险滩密布,水流结构复杂,对川江船舶航行的影响历来都是为害甚深。历史上不知道多少船夫纤夫为此葬身鱼腹,也有众多文人在此挥墨叹其险峻。

清末,巴县县令国璋经实地踏查,辅以考证增补前人所著,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编纂完成了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三峡河道地图集:《川行必读峡江图考》(简称《峡江图考》)。

2014年以前,身在云南的万州籍画家肖永寿得知家乡修建了新博物馆,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收藏多年的《峡江图考》原件及自己手绘的长达48米的复印件无偿捐赠给万州博物馆,也就是如今三峡移民纪念馆中的这幅长长的画卷。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冯锐 三峡移民纪念馆供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