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丨三峡移民纪念馆 23472件文物流淌千万年长江文化
数十家媒体记者一同参观三峡移民纪念馆。
三峡移民纪念馆馆藏文物,以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传世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上游新闻记者 李斌 摄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谱系中重要的一环。重庆自古以来与世界的沟通,与时代的联系,都与此密不可分,并体现在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之中。其中,万州作为长江边上的历史名城,巴楚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众多文豪也在这里吟诗留迹。
7月29日,“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重庆万州区的重庆三峡移民纪念馆,就长江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访。
重现131万移民迁徙壮举
三峡移民纪念馆外形由棱角分明的体块组组成,从江对岸望去,宛若长江边耸立的岩石。馆长岳宗英介绍,三峡移民纪念馆于今年5月18日正式开馆,馆藏文物达23472件(套),其中一级文物13件(套),以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和传世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
记者在现场看到,纪念馆内设基本、专题、临时三个陈列板块,现有两个基本陈列,分别是《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百万移民陈列、《万川汇流》万州历史陈列,同时还不定期举行书画、摄影等临时展览。
岳宗英介绍,《伟大壮举 辉煌历程》三峡百万大移民主题陈列位于纪念馆的第二层和第三层,展示面积2000余平方米,分为《百年宏愿 筑梦三峡》《伟大壮举 百万移民》《万众一心 破解难题》《生态环境 永续发展》《文物保护 历史传承》《高峡平湖 沧桑巨变》《彪炳史册 历史丰碑》七个部分。“展厅场景多借景长江,以此凸显三峡特色。整个陈列通过沙盘、浮雕、多媒体互动等多种方式全面展示出三峡百万大移民这一壮举。”岳宗英说,三峡工程历经近百年的梦想、考察、论证、规划和建设,其建设历时20年,120余座城镇涅槃重生,131万移民迁徙,其中最小的移民在当时刚出生14天。“三峡移民数量、规模之大,时间跨度之长,任务之艰巨浩繁,在中外水利建设史和工程移民史上前所未有,是长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环。”
据了解,从2016年10月26日试运行至今,三峡移民纪念馆已累计接待观众超65万人次。
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故事
“整个三峡移民多达131万人,其中万州移民26.3万人,是移民人数最多的区县……”23岁的讲解员秦姗已记不清这段解说词说了多少次,但每次念及仍充满感动。
2016年毕业后,秦姗就来到三峡移民纪念馆工作,当时纪念馆还没有试运行。“因为我本来就是万州人,一开始只是单纯想上班的地方离家近点。”秦姗说,在纪念馆近3年的工作中,她查阅了大量的三峡移民资料,一边学习,一边被感动,“三峡移民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记得当时我们有亲戚为了支持移民工作,从武陵镇搬迁到了福建福州,现在每次回家乡都要来纪念馆看一看。”
草帽、手电筒、胶鞋、桌椅、锄头、扁担……在纪念馆中,除了“三峡移民精神颂”群雕、三峡大坝模型、各种研究报告外,库区移民在日常生活中曾经使用的物品也占了很大部分。近千张关于移民工程的照片,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万众一心的年代,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三峡移民的历史。
“离别情,离别情,离别之时难舍分……”这是万州区外迁移民魏太得离开故乡时写下的诗句。“每张照片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记录着移民对故土的难舍之情,值得我们铭记。”秦姗动情地说。
500余件文物展现万州掌故
除了三峡移民主题展外,位于纪念馆一楼的《万川汇流》陈列以万州历史文化发展脉络为主线,纵向勾勒万州从古至今的变迁和传承,横向描绘万州独特的地域和人文风貌,讲述万州人自己的故事。
岳宗英介绍,展厅分为六个单元,共展出珍贵文物500余件,同时将万州各个历史时期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等多种元素融入展览。“我们希望通过实物展示、场景复原、声光电复合多媒体等多种方式,能为观众展现出一幅幅万州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画卷。”
“这才是一图读懂城市历史。”在《羊渠华彩 生活万象》展厅,《汉至南北朝万州建置一览表》吸引了不少参观媒体的注意。这件藏品列出了万州历史沿革的文脉走向,羊渠县旧址和云阳旧县坪朐忍县衙基址等历史文物资料记录了万州历史的沧桑变迁。
《川江门户 礼乐传家》陈展则以浮雕、雕塑、实物、仿建模型、老照片等将万州房屋、道路、桥梁、小巷、码头、吊脚楼、崖居、集市等万州特有的风情浓缩呈现,让参观媒体耳目一新。
中国新闻社记者夏宾表示,涵养文化长江也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部分。“流淌千万年的长江历史文化,宛如一座无以穷尽的文化宝库,万州厚重文化,巴楚文化、三峡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交汇融合,值得被更多人了解。”
人民日报在线直播 网友点赞移民精神
昨日,包括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等在内的数十家央媒一同参观了三峡移民纪念馆。一个多小时的观展,让媒体对万州这座充满长江文化的历史名城有了更深的了解。人民日报还在现场进行了直播,向网友介绍三峡移民的历史,三峡移民精神也赢得网友点赞。
人民日报直播观展与网友分享
昨日,在三峡移民纪念馆,人民日报记者赵鹏向纪念馆馆长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能为他安排一名专业的讲解员,并不是为他一个人服务,而是通过直播的形式让更多的网友了解长江文化。
赵鹏说,他在移民纪念馆实地参观了包括三峡移民在内的万州历史文化,非常震撼。
“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在当时也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我们在整个参观的过程中,感受了这道难题的破解过程。”赵鹏说,每一件展品的背后,他都能感受到举轻若重的力量,被三峡移民可歌可泣的精神所打动。
“所以我们决定要通过新媒体在线直播的方式,让更多网友了解这段历史。在直播中,我们也收到很多网友的反馈,都表示非常震撼。觉得三峡移民为咱们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被铭记。”
赵鹏还表示,这次采访也让他对万州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可以看出万州,甚至大部分长江沿岸城市的发展都与长江息息相关,涵养底蕴深厚的文化长江也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部分。”
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
三峡移民纪念馆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孙宇峰此行非常想深入探访的博物馆之一。
孙宇峰说,自己对三峡工程一直很关注,当年三峡大坝建设时的投资金额他至今仍记得。
“我认为整个三峡大坝的建设就是咱们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从项目论证、决策到实施调整,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和付出的成本,都值得我们记住。”孙宇峰说,从三峡大坝的整个建设过程,让人们了解到做一件伟大的事情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代价。“各级政府为此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三峡移民展现出了中国人的集体主义精神。三峡大坝是一个水利工程,能够泽被后世,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是很有意义的。”
孙宇峰还表示,纪念馆里关于万州历史的展品让他印象也很深刻,“文化由人创造,而人又是文化的载体。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勤劳朴实的长江儿女,以精神为舵,以文化作桨,为这一江碧水提供不竭动力。”孙宇峰说,“黄金水道川流不息,千年文脉绵延不绝。长江经济带,也是一条文化带。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传承文化传统、交流文化感情、互通文化资源提供了平台;反过来说,文化为长江永续发展加注了活力。
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
参观完三峡移民纪念馆,央视英语频道记者宁宏表示,既感动又自豪。
“一百多万的移民是非常大的一个数字,他们为了国家的水利发展以及长江洪水治理,作出了很大的牺牲,所以我们更应该去珍惜。”宁宏说,三峡移民精神值得学习和传播,同时也对纪念馆对于长江文化的传承表示点赞。
宁宏说,这次参观让他了解到万州有很深厚的文化,同时对文化长江的打造也走在前面。
“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众多文豪在这里留下过名篇,既有轻盈的灵动,也有厚重的质朴。这些都是万州的文化资源优势。”孙宇峰认为,打造文化长江,就要打好文化产业特色牌。“三峡纪念馆展现了万州的丰富文化资源,只要把地域特色转化为文化品牌,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长江经济带建设会更为绚丽多彩。”
都市传媒记者 王淳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