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的桥梁“医生”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大自然赋予山城的特色,千姿百态的桥梁建筑已成为“桥都”重庆的灵魂。重庆主城区平均每5公里就有两座大型跨江大桥,60%左右的市民每天要经过两座以上桥梁。当你在欣赏车窗外的江岸美景时,是否能够想象,有这样一群桥梁“医生”,正在逼仄闷热的桥梁内部或高耸的横梁上,巡查着每一处关键部位,检查着每一个仪器,守护着桥梁安全。新华网发(受访单位供图) 文:欧阳虹云
重庆市市政设施运行保障中心大桥维护管理处的魏鹏(右)便是其中一员,他的每一天,几乎都是从巡查桥梁开始。重庆已建和在建桥梁有1.4万座,其中城市跨江特大桥38座(2018年数据),魏鹏所在的部门负责维护寸滩长江大桥、大佛寺长江大桥等6座跨江特大桥及4座隧道。监控中心可以24小时监控所有大桥的情况,魏鹏喜欢先到这儿看看,再开始例行巡查。若发生险情,监控设备能迅速捕捉或报警,值班人员将第一时间拨通应急抢险电话通知魏鹏等人。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魏鹏来到寸滩长江大桥,用手机上安装的设施巡检App自拍打卡。今年是魏鹏工作的第十个10年头,从寸滩大桥2017年底通车运营起,30多岁的他不论寒暑,已在这座跨径1.6千米大桥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巡查了几百次,记录数据的方式也从纸质表单升级成手机App填写,实时传回。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寸滩长江大桥主桥为钢箱梁单跨悬索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的缆索,垂下许多吊杆把桥面吊住。锚固缆索的锚碇室是检查的重点,魏鹏和工友一头钻进“桥肚子”里。缆索的所有钢束固定在魏鹏身后,顺着手电筒的光照,魏鹏仔细检查着锚碇室墙面、地面是否有渗水或水渍,钢构件是否有凝露、锈蚀等病害。新华网 欧阳虹云 摄 文:欧阳虹云
魏鹏的手电筒照向上方,一根根钢束通过散索鞍汇聚成一股主缆穿过地面。“重庆气候太潮湿,会浸蚀主缆及其他金属构件,大大降低桥梁的寿命周期,因此锚碇室加装了通风除湿系统,我们一般会检查除湿系统是否正常工作,通风管道是否有堵塞。”新华网 欧阳虹云 摄文:欧阳虹云
魏鹏在狭小、昏暗、闷热的环境中,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个角落,对连接钢板、螺栓等进行全面“体检”。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在直径不到1米的爬梯通道中爬上爬下,对于魏鹏来说是家常便饭。除了锚碇室区域,这样的爬梯在桥梁内外部随处可见,有的爬梯单段高度就达一百多米,对于新手而言,是体力、心理的巨大考验。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通过三段辗转的攀爬,上到大桥横梁处的魏鹏开始检查桥梁监控设备箱。“欣赏风景是每次登高后我给自己的奖励,天气晴朗时,可清晰地看见对面桥塔的‘中国结’。”寸滩长江大桥作为“城市之门”、两江新区重要过江通道,以“山水之城,火红之都”的重庆地方文化为内核,桥梁设计融入了中国元素。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上天入地,中间穿梁”是魏鹏和同事们常挂在嘴边的玩笑。在大佛寺大桥,桥梁检测桁车将他们送到“长江之上”。这个悬挂于桥梁正下方的移动装置,能让魏鹏从桥跨一端到另一端,详细地检查桥梁底部,查看桥梁梁体底部是否有裂纹、渗水、钢筋锈蚀、砼脱落等病害。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魏鹏再次检查腰上的安全绳、扶了扶头上的安全帽,轻车熟路地爬到检测桁车的中段。半蹲着、伸着脖子抬着头检查梁底的情况。一般人保持抬头姿势5分钟便肩颈酸痛,而他们要仔细检查每片梁底,一看就是半个多小时。“一定注意观察,不要放过任何一处异常,如果吃不准,就让桁车停下来检查。”魏鹏提醒新进的同事。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除了人工巡查,桥梁结构运营状态的智能化监测系统给桥梁管理工作带来更便利。大佛寺大桥正在开展桥梁容貌整治施工,产生的细微颗粒难以避免的会附着在监测系统挠度计的光学镜头上。魏鹏一边擦拭着挠度计的镜片,一边解释。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挠度计相当于激光水准仪,桥底数十个光电接收靶与挠度计主设备连成一线,与其他各种不同类型的传感器一起,随时对大桥的变形、荷载、温度、交通量等状况进行监控。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魏鹏对桥梁维护的具体施工人员进行指导。千里之堤毁于蚁穴。魏鹏称,“不要小看梁体上的一处处小病害,大佛寺大桥已经运营接近二十年了,就像人年纪大了就容易生病,如果任由这些小病害发展,就会为桥梁结构安全埋下很大的隐患。”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工作间隙,魏鹏常常与同事交流养护经验。当市民在车上欣赏着跨江大桥的美景时,正是这样一群人,送给市民一路平安。新华网发(郭志如 摄)文:欧阳虹云
编辑: 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