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不一样的班主任 代表重庆体育老师登上了央视
说起体育老师,是不是每次都会让你想起先“活动”800米的命令?说起班主任,是不是会想起悄悄从窗户后面观察有没有认真上课的脸庞?
近日,重庆一中的体育老师宁召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的《我是体育教师》,这个活动由教育部主办,计划通过约40名一线体育教师的宣传片来展现体育教师这个群体的风采,宁召是重庆地区唯一入选的体育老师,同时,他还是一名初中班级的班主任。
不断更新教学思维
当大家关于课间操的记忆,还停留在第N套广播体操的时候,重庆一中的同学们的课间操,已经进化到了“鬼步舞”。开篇镜头中,近千名学生,在体育老师的带领下,随着极具节奏感的音乐,踩着当下流行的鬼步舞。在前方领操的,就是宁召。
宁召说,老师们想到把鬼步舞拿来改编课间操,纯属偶然。“当时一个老师下课时无意间点开了这个音乐,结果好多学生围上来看,还有学生伴着节奏自己就在一边舞动起来,当时我们就想,既然学生这么喜欢,能不能把这个改编一下,做成课间操呢?”
“鬼步舞”作为课间操一上线,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喜欢,跳起来也格外有动力。“当然,可能隔一段时间又会有新的流行出来,我们作为老师也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
自从2008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进入重庆一中,宁召说,在近10年的教学实践中,他对体育老师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无论是体育课、体育活动还是体育老师,职责就是保障学生体质,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充满活力与能量的健康基础。”
多次赛课获奖
课间操的编排并不容易,重点的还是体育教学。每周的一、三、五上午8—9点,宁召都会和学校寄宿部的10多名年轻体育老师聚在操场,跑步、体操、球类……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不断重复巩固。
宁召的体育课堂非常丰富,从上课打招呼开始,就不断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在他的课堂上,不管学生们动作的完成质量如何,宁召做得最多的,就是竖起大拇指鼓励。
课堂上,他设计了不少游戏和比赛环节,同学们的参与度强,更没人偷懒。在学生们眼中,宁召的课堂“好玩有趣”。“宁老师的体育课特别有意思,一节课下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
在重庆一中唐宏宇校长眼中:“宁召老师很风趣,很幽默,把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能和学生打成一片,非常不错!”
从教多年,宁召获得的各种证书可以铺满几大桌子。这个暑假,他才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主办的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课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其实,宁召参加赛课一开始也遇到了不少挫折。有一次,反复模拟训练了好多天,第三天的时候,抽到了自己入职应聘时上的障碍跑,2个小时的准备,宁召信心十足走上操场,谁知上了10分钟,脑袋完全懵了。课上不下去,他冲进卫生间哭了20分钟,然后,红着眼眶出来又继续与老师们探讨该如何上课。
不一样的班主任
宁召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班主任,今年也是他担任班主任的第五年,在他的班级教室后方,贴着“野蛮体魄、文明精神”八个大字,这是宁召班级的班训。他的带班原则是: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用体育精神洗礼学生的灵魂。
“每一个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我也希望把体育的这些精神融入班级,将体育‘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的作用贯彻下来,希望自己班上的孩子阳光、开朗、健康、活泼、有执行力。”
比起主科老师,副科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这是体育老师当班主任的一大优势,但宁召还有更多自己的小秘诀。
从学生初一进校开始,宁召就格外关注班级学生的坐姿,每天早上领着学生早读,他会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他的要求下,学生们每天还要坚持一公里的跑步。
正是在他的这些理念坚持下,他所在班级的学生也呈现出了与其他班级不同的班级特色。“有一次,学校组织朗诵比赛,可能我在朗诵技巧方面确实不如语文老师,但是比赛结束后,一名老班主任给我说,我们班的学生站上台气场十足,不怯场,声音洪亮,特别有自信。”
班级充满正能量
课堂上,他是良师,善于将体育精神带入到教学当中。生活里,他是益友,毫不介意学生没大没小。学生们喜欢叫他“召哥”,宁召也挺喜欢这个称呼,他说,“心近了就会相互信任,有了信任引导起学生才会水到渠成。”
与宁召搭档的物理老师李佳宇说,宁老师的班级或许没有那么多文艺的感觉,但班级整体很活跃,精神状态很好,感觉充满了正能量,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学生的身体状况感觉都不错。
政治老师杜沛东说,他对宁召的第一印象很好,“感觉很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些也非常关心。”
学生小东并没觉得有一名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与其他班级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宁老师并不任课的语文、数学等科目,他督促我们照样不含糊、不放松。”而且,每年的运动会都是他们班级大放异彩的机会。
家长宋女士说,宁老师阳光、积极、幽默、注重正面激励,对孩子影响很大,而这些也是她认为男孩子应该具备的特点。
在宁召的班主任笔记上,记着这么一句话: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在宁召看来,不论是体育老师还是班主任,教育只“教书”不够,还要“育人”。在教育中形成的习惯、修养、信念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可能是终身的。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