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脱贫,我们决不离开”
驻乡工作队队员陈鑫(左)、喻竹到村民家中走访。首席记者 周尤 摄
战胜贫困、摆脱贫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秦巴山深处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赤子之心和无私奉献践行党的庄严承诺。
四月的秦巴山区,春寒料峭。
大山深处的城口县沿河乡却是一派生机盎然:联坪村,花菇长势喜人,村民在大棚里忙得不亦乐乎;迎红村,白夹竹盛产,鲜笋正批量上市;沿双公路,进入最后“冲刺”阶段,预计6月就能通车……
然而,谁曾想,过去这些村子坐落在大山山脚相交处狭小的河岸边,产业是家庭式的小作坊,出山只有一条蜿蜒陡峭的盘山路。外出打工,几乎是致富增收的唯一途径。
2017年9月5日,下着大雨,踩着崎岖泥泞的土路,市纪委监委扶贫集团驻沿河乡工作队(以下简称驻乡工作队)来到了城口县沿河乡。作为对口帮扶单位,扶贫集团选派了6名干部前来“支援”,这些队员中有的从事巡视工作多年,有的熟悉农村土地政策,有的懂市场运营销售,还有的学过心理学。打他们来后,村里的“高兴事”一件接一件:修路引水、栽树育苗,山货卖出去、游客涌进来……
走进秦巴山深处的沿河乡,绝地突围的石旮旯里,驻乡工作队员下足绣花功夫,帮助山区困难群众改变贫穷面貌。
还是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还是土地贫瘠,处处都是石旮旯,但沿河乡的老百姓说:“好日子就在前头!”
大山之困
九山半水半分田,脱贫之路任重道远
群山起伏,沟壑纵横。最低海拔481米,最高海拔2134米。大山高高耸立,几乎呈直角,只有沿着河谷的地方,才稍微有一块平坦的地方,这是沿河乡的地貌,所谓九山半水半分田。
位于我市最东北角的城口县,史籍里满纸的“穷”“险”。清朝诗人廖时琛在《登峡口山》一诗中,用“怪石嶙峋景最奇,如旗如剑列江湄”,生动描写了城口恶劣的自然环境。而沿河,更是贫中之贫,是全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
“不来不知道,还有这么艰苦的地方。”驻乡工作队队长任德说,40°陡坡,巴掌宽的路,头顶是乱石,脚下是悬崖。城里人看着直冒汗,当地人得天天走;住在危房里的老两口,唯一值钱的家当是盏电灯;3个成年儿子都是残疾人,年迈的父母苦苦支撑一个家……
这是初到沿河乡,驻乡工作队摸排走访时发现的情况。
翻开驻乡工作队队员喻竹的工作日记,第一篇里有他的“沿河初印象”:“场镇狭小,只有一条街,村里的景象看起来有些萧条,村民的精神面貌不好。关键是耕地少、平地少……我们带着使命和嘱托来,要对这些乡亲负责,寻找致富之路。”写这篇日记的时间是2017年9月5日,正是驻乡工作队到沿河乡的第一天。
一到沿河乡,工作队就与沿河乡党委政府一道,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标准,逐村、逐户、逐人“过筛子”,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全覆盖、拉网式大走访。
队员们跋山涉水,走遍了沿河乡6个行政村35个组,入户走访2859户次、召开院坝会280余次,确保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大走访得出的一组数据让他们倍感压力:全乡辖6个行政村35个组2380户8356人,共精准识别贫困户578户2365人;主要致贫原因是因病290户占50.2%、因残69户占11.9%、因学108户占18.7%、因交通缺技术等其他原因111户占19.2%。截至2017年底,仍有257户104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依然高达13.1%。摆在驻乡工作队面前的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也是脱贫攻坚必须啃下的骨头。
“3个月的走访,我们所有人都摔过跤,还有人滚到山下。”任德说,正是通过用脚步丈量距离,用心与贫困群众交流,他们获得了最精准的第一手资料。3个月走访结束后,回收信息采集表3300多份,收集关于住房、惠农等领域问题建议2000余个。驻乡工作队在大走访中还创新推行“三亮”“三到”行动(即亮身份、亮承诺、亮标准,身份公开到人、联系卡送达到户、承诺书展示到组),让群众记得住人、找得到人、办得了事,为工作队融入脱贫攻坚大决战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扎实的走访基础上,驻乡工作队紧紧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协助沿河乡党委科学编制了《城口县沿河乡2017-2019年脱贫攻坚规划》。
《规划》为沿河乡未来的发展绘就了蓝图: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交通建设、全面保障贫困户住房安全、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坚持长短结合,构建“1+2+N”产业格局;积极稳妥推进“三变”改革,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起“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乡村旅游,引进农头企业大力发展大巴山森林人家康养旅游;组织开展颂党恩、传家训和评选文明户、脱贫光荣户等活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一场攻城拔寨的三年脱贫攻坚行动在沿河乡全面打响。
穿山修路
战天斗地也要修通这条路
沿河乡,被群山环抱,是全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交通基础设施滞后,是沿河乡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
沿双(沿河-双河)公路在当地可谓“大名鼎鼎”:一来这条路是沿河乡的出入主通道。修通后,连接城口至万源快速通道公路,融入全县交通路网,村民几十年的出行难题将得到较大改善;二来为修这条路,当地党委、政府带领村民战天斗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
不通路的日子,对沿河乡的老百姓来说就像在昨天。
沿河乡距城口县城仅40公里,但位置“掉角”,一条301省道的通乡公路到沿河乡,便成断头路。
村民们都说,没有路,别说致富,连生活都难以保障。
修路,是沿河乡村民多年的企盼。然而,修,施工难度太大;不修,村民需求太大。
2015年,城口县政府下定决心,从群众需求出发,想尽千方百计贯通公路!
大山横亘在眼前,几乎垂直的角度令人生畏。挖掘机几次险些滚落山坡;工人腰系绳索在悬崖飘荡;山石不稳定随时塌方……沿双公路,全长19.3公里,投资2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高达1000多万元,而一般的村级畅通路每公里造价在140万至160万之间。
驻乡工作队到沿河乡时,沿双公路一期工程正在建设,二期刚入场施工。那时队员们天天把眼睛“放”在修路资金的使用上。“我们要求资金使用必须公示公开,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任德说。
眼看着通车的时间慢慢接近,意外却发生了。
2018年10月,沿双公路双河段箭杆梁隧道附近出现大面积滑坡,大山像西瓜一样被切了一块下来。“这个地质灾害不解决好,沿双公路通车无望!”那时,驻乡工作队副队长杨勋平心里十分着急,预计今年6月就能通车的沿双公路,难道要因为滑坡就此搁浅?
“发挥驻乡工作队优势,整合各方资源,尽快解决这个问题!”那段时间,每个队员的手机几乎都不离手,一天几十个电话,打得耳根发烫。任德说,除了积极协调有关市级部门,驻乡工作队还组织城口县相关部门和施工单位召开现场会7次,研究解决方案,寻找破解良方。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8年11月,城口县双河乡打鼓湾滑坡应急抢险治理工程立项,2019年1月,重庆市二零五勘测设计有限公司进场。这个推进速度比寻常快了近5个月。
冬去春来,秦巴山区,即将完工的箭杆梁隧道横穿大山。打穿这座山,从前翻山越岭、肩挑背扛的日子,就将成为历史。
产业致富
路修通,基础设施搭起来是第一步,要想脱贫增收,还得发展产业。
选什么发展,是产业扶贫的先手棋,走错一着,满盘皆输。
当驻乡工作队队员、联坪村第一书记王永超提出发展花菇产业的时候,村民们纷纷投反对票:之前就养花菇,没啥利润,前车之鉴不就在眼前吗?
原来,2017年7月,沿河乡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因地制宜在联坪村发展花菇,作为持续增收的产业。但由于村民缺乏花菇专业种植技术,思想上又重视不够,导致花菇产量不尽如人意。
“我们村耕地少,发展产业得向空间借力,花菇繁殖的菌包可以一层一层地垒,正适合我们的实际情况。何况,我们村多是‘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老人),发展花菇不需要重劳动力,大家都可以参与。”面对群众的不理解,王永超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口说无凭,得让老百姓眼见为实。2017年11月16日,王永超第一次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前往湖北随县殷店镇“取经”。“随县是中国花菇之乡,考察回来后大家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联坪村村主任彭远寿在微信群里说了四个字‘信心百倍’!”
发展的思路明确之后,沿河乡政府启动扶贫资金,为村民修建食用菌种植大棚,完善相关的配套设施。联坪村也成立了3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和1家农业企业,建起1个半自动化食用菌生产扶贫车间。
眼看产业渐渐走上正轨,不少贫困户纷纷入股成为股东,联坪村3组的廖桂发是其中一个。2018年4月,廖桂发贷款8万元,联合村里的4户村民成立花菇种植合作社。当年底,他因为花菇把贫困户的帽子摘了。
好东西也怕“巷子深”,有了产量,销售平台还得拓展。今年2月,王永超带着花菇样品,走进商社集团旗下的新世纪百货公司采购部衔接花菇的销售事宜。在多方努力下,2月22日,联坪村的花菇顺利在新世纪重百各超市上柜销售。
今年,联坪村布局发展50万袋花菇,预计年产鲜菇75万斤,年产值达400余万元,可为当地群众增加务工收入100万余元。
庄严承诺
不脱贫,我们决不离开!
4月2日,联坪村105岁的刘立碧老人在家里烤着火,孙媳妇刘尚香在一旁的灶台上张罗着午饭。
200多平方米,9个房间,沙发、电视、冰箱、抽油烟机……老人的家称得上气派,五世同堂也不拥挤。最抢眼的,是屋梁下悬挂着的一排排老腊肉,肥瘦均匀,色泽鲜亮。“现在顿顿都可以吃肉,难得的好日子,婆婆以前挨饿受冻的日子怕是记不得了。”刘尚香笑着打趣老人,老人不说话抿着嘴笑。
2018年至今,沿河乡精准扶贫这份成绩单很亮眼:163户贫困户687人脱贫,71个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建设;164户贫困户易地搬迁654人搬进新房;50公里通达工程和40公里通畅工程已完成80%;建设“1+6+X”秦巴韵生活馆电商服务平台1个,2018年实现销售额700余万元……
“扶贫要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下足绣花功夫。”任德说,目前沿河乡规划的项目已完成36个,余下的项目正全力推进。2018年,沿河乡贫困发生率由13.1%降至4.8%,还有103户393人未脱贫。
离2019年沿河乡脱贫摘帽的目标不远了,驻乡工作队队员们却没有松口气、歇一脚:陈鑫张罗着巴渝民俗的最后陈设,准备夏天迎客;王永超在探索电商平台,让花菇卖到更远的地方;张策澜四处奔波多方协调,为北坡村引入竹笋加工产业……
最初队员们都是自愿报名从繁华都市来到偏远山村参与脱贫攻坚战,甚至驻乡工作时间到了,也选择留在秦巴山深处继续战斗。但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比如家庭的照顾、年幼孩子的管教、病弱父母的呼唤。
战胜贫困、摆脱贫困,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不脱贫,我们决不离开!”队员们以赤子之心和无私奉献践行党的庄严承诺。
“我们撸起袖子,我们加油苦干,走进千家,走进万户,谋划发展,让群众都致富,冲出千难,我们踏破万险,脱贫攻坚到沿河小康……”驻乡工作队自己填词的山歌,久久在耳边回荡。
记者手记》》
扶贫一线需要更多这样的好干部
周尤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重庆时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城口县沿河乡的驻乡工作队队员们做出了庄严承诺:不脱贫,我们决不离开!
采访时,沿河乡曾经大面积贫困的现象已经看不到,现在的沿河乡就如驻乡工作队副队长杨勋平所说是个大工地——71个脱贫攻坚规划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驻乡工作队队员的汗水和付出。
打赢脱贫攻坚战,重点在一线,关键看干部。
扶贫干部要有担当情怀,时刻准备挑起新时代新使命的千钧重担;扶贫干部要有实干作风,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扶贫干部要有奉献精神,急难险重任务前,攻坚克难,以身作则。而这些都在沿河乡驻乡工作队队员身上得到了生动印证。
扶贫一线需要更多这样的好干部,想做事、能做事,扶真贫、真扶贫。只有这样,才能啃下“硬骨头”,带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首席记者 周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