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新区紧跟国家战略 精耕内陆开放“试验田”
两江新区紧跟国家战略精耕内陆开放“试验田”
货运专列驶出位于两江新区的果园港铁路站场。这条铁路专用线连通了渝新欧国际铁路与长江黄金水道的“最后一公里”。记者张锦辉摄(资料照片)
两江新区供图
内陆开放,两江先行。今年6月18日,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将迎来5周岁生日。过去5年,两江新区紧跟国家战略,精耕内陆开放“试验田”,发展有目共睹。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从开放、产业、改革三个角度,对两江新区过去5年的发展历程、探索足迹进行梳理和总结,为重庆及其他内陆地区的开发开放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6月10日,重庆港福实业有限公司以3000万元注册资金,成为果园港重庆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首家注册入驻企业。
按照计划,这家钢材交易商将在果园港后方物流园建立大宗商品区域运营中心,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已经进港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升级为跨国有色金属交易商。
港福这一着棋,落点精到。果园港所在区位与功能定位,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这两大国家战略决策正相契合。
这不是巧合。作为内陆开发开放的国家级“试验田”,为重庆开放寻找可行路径、为内陆开放探索创新模式,本就是两江新区肩负的重要使命;作为两江新区近年着力打造的开放平台,果园港的“恰到好处”,正是两江新区紧跟国家战略、精耕“试验田”的一个缩影。
通道:打通对内对外开放“任督二脉”
去年12月28日,随着一列蓝色货运专列鸣笛离港,两江新区果园港铁路专用线完成了首次试运行。
这条铁路专用线的启用,意味着“渝新欧”和长江黄金水道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将不复存在。今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商品经果园港走铁路,只需21天便可直达欧洲,无需再像过去那样向东由江而海,再经海路由东绕到西。同时,西部地区往中东部地区、中东部地区往西部地区的货物,也以果园港为基点,经由重庆境内密集的高速公路和铁路,以更丰富且经济的物流方式,前往各自的目的地。
因此,这条总长度不到11公里的铁路专线的开通,才会被人们视为重庆实施东西双向开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东接太平洋、依托“渝新欧”西进大西洋的一个大事件。对两江新区来说,则是围绕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一次颇具创意的探索。
重庆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产业腹地、长江经济带的西部中心枢纽,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Y”字形大通道的联接点上。以国际视野、全新创意去建设通道,突破“西部腹地”这一旧标签对进一步开放的束缚,正是两江新区作为重庆开放“桥头堡”所必须做好的一道大题。
紧扣国家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战略和中央对重庆一系列战略定位,近年来,重庆及早谋划、积极作为,立足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打出一系列开放通道建设“组合拳”。两江新区,成为施展拳脚、演习新招的主要舞台——
港口方面,投资100亿元,在果园港规划建设16个码头泊位,形成每年200万标箱、100万辆商品车滚装、600万吨件杂散货吞吐集散能力的航运中心。
铁路方面,通过建设果园港铁路专线,对接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让两江新区铁路运输能力实现了从无到有,仅果园港就形成了2000万吨的铁水联运能力。同时,还在鱼嘴完成铁路货运站建设,形成110万标箱的运输能力。
航空方面,重庆江北国际机场第三跑道扩建工程正在抓紧建设,2016年上半年投入使用后,江北国际机场将拥有70万平方米航站楼,拥有年旅客吞吐能力4500万人次,更可起降目前全球最大型飞机空客A380,复合型国际航空枢纽雏形将现。
平台:明确定位培育五大功能平台
通道仅仅是桥梁,还不足以汇聚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
要汇集要素,取得发展,两江新区必须把握国家赋予的功能定位,以及市委、市政府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总体要求,细分定位、精心培育承载各种发展要素的功能平台。
目前,两江新区已经形成五大功能平台:以重庆国博中心为代表的会展平台,以江北嘴CBD为代表的金融平台,以保税港区为代表的保税物流平台,以水土高新开发区为代表的信息平台,以鱼复工业开发区、龙兴工业开发区、水土高新开发区为代表的开发区平台。
五大功能平台定位各有侧重,但又共同服务于两江新区改革开放大局,服务于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事实上,近年重庆最新最醒目的开放事件,无一例外地与此五大功能平台有关。
在开发区平台层面,凸显“研发园+制造园+家园+物流园+生态园”五园合一特色的鱼复、龙兴、水土三大工业开发区,经过5年发展,已成为产业集聚的功能新区。鱼复工业开发区累计引进369家企业落户,其中世界500强企业11家;龙兴工业开发区吸引了来自美国、韩国、日本、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世界500强企业韩国SK、美国GE、上汽通用五菱等企业相继落户;水土高新开发区累计入驻企业170家,协议总投资1228.28亿元,协议年产值1654.7亿元,其中世界500强企业9家。
在保税物流平台的打造上,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功能日趋完善。2014年,保税港区实现工业产值735.13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1.27亿美元,同比增长91.2%,占全市总额的41%。我国内河最大港口果园港,初步形成了集装箱40万标准箱、件散货300万吨和商品滚装车50万辆的年吞吐能力。
在金融平台方面,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现已有华夏银行、国家开发银行、韩国友利银行、新韩银行、平安保险等36家重点金融机构全国性或区域性总部入驻,另有其他金融类企业89家。
在会展平台方面,国际博览中心在全国展会市场初步树立品牌形象,举办了中国金属冶金展、渝洽会、糖酒会等展会活动,2014年实现整体营运收入1.15亿元。
在信息平台汇聚能力上,利用重庆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的契机,两江新区全面启动了国际云计算产业园的网络汇接中心建设。目前,腾讯、浪潮、斐讯、融行、九次方等项目落户,投产后将形成近百万台服务器的运营规模。
投资:升级中韩产业园释放“龙头”效应
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韩民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在韩国首尔正式签署。该协定的签署,将极大推动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很少有人想到,与首尔万里之遥的重庆两江新区,将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之一。
2011年9月,中韩两国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通过在重庆两江新区建设中韩产业园,全面推进中韩经贸投资合作。按照备忘录内容,中韩产业园核心启动区位于龙兴工业园区,总用地面积809公顷,以优势制造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范围涉及国际汽车城、重庆两江(国际)云计算中心等领域,并将按照韩国社会文化习俗及建筑风格建设相关的配套生活设施,打造成为集功能现代、产业高端、总部集聚、生态宜居为一体的中韩产业重要平台。
中韩产业园犹如一块巨大的“磁石”,为两江新区吸引韩国投资、促进对韩经贸往来提供了强势通道和平台,并成为两江新区乃至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
重庆海关统计数据显示,去年,重庆与韩国进出口总额高达460.5亿元,同比增长2.9倍。其中,两江新区与韩国的贸易往来最紧密,进出口贸易达到356.2亿元,同比增长6.2倍,占了全市份额近八成。截至去年底,入驻两江新区的韩资企业及机构60余家,涵盖了在渝的大部分韩国大中型企业;在渝的千余名韩国人中,70%居住在两江新区。
也正因为如此,对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无论两江新区还是那些已经或即将入驻的韩国企业,都兴奋不已。两江新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汤宗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明确表示,将借助中韩自贸协定签署的契机,扩大升级中韩产业园,吸引韩国优势产业及相关产业链加速布局两江。
在两江新区,这一契机已有了具体而实在的体现。最早入驻的韩国企业韩泰轮胎,在今年5月实现了二期项目投产,年内产能将达到600万条乘用车轮胎;韩国友利银行在渝设立分行,成为首家落户两江新区的韩资银行;一期投资12亿美元、年产30万台整车的现代汽车重庆项目,也将于本月正式开工建设,有望在2016年下半年投产。此外,三星、乐天等企业也多次到重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