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丨变废为宝!重庆“祛疤”增颜值

04.06.2021  19:00

祛疤复绿”,重庆发起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总攻。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废弃矿山治理,是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举措。按重庆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到2030年,要完成全市4900公顷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任务。

废弃矿山既是城市的“疮疤”,也是一种独特资源,如何变“”为“”,将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重庆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废弃矿山治理之路。

▲渝北铜锣山矿山公园。重庆日报资料图

势在必行

重庆群山环抱,过去因“靠山吃山”、乱挖滥采,形成了不少废弃的矿山矿坑

据统计,重庆目前约有废弃矿山4900公顷,占全市面积的0.06%,虽然占比不大,但却是城乡的“疤痕”,不仅有碍景观,还导致环境污染,带来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对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废弃矿山散布于重庆各地,有的还处在城市中心地带,治理难度大、牵扯面广。治理好废弃矿山,对重庆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至关重要。

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重庆加快废弃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步伐,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3080公顷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涌现出一批变“”为“”的示范项目,其中处在中心城区的部分项目还成了远近闻名的“打卡地”、市民休闲游乐的宜居地:

素有“小九寨”之称的渝北区铜锣山国家矿山公园预计本月全面开放。这里曾经是渝北区最大的石灰岩矿区,因采矿带来严重的环境破坏,2010年该矿区被关停。2019年9月,铜锣山矿山公园完成总规编制,经过近两年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已形成一个集科普、休闲、生态于一体的国家矿山公园。

●作为主城中心城区的“绿肺”,南山的南坡上因采矿开发留下了62.9公顷“城市疤痕”。2018年起,南山闭矿区生态修复工程启动,花了两年多时间,运泥石填满矿坑,栽种桂花、香樟、红枫等2万余株,撒播野花约10万平方米,混播草坪约42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一个近千亩的户外综合郊野公园。

●九龙坡区中梁山曾是重庆主要的矿山开采地之一,矿坑伤痕星罗棋布、山体生态环境脆弱。2018年起,当地对这些废弃矿山进行了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因地制宜改造成景区或公园。截至目前,中梁山已改造建成免费开放的5个矿坑公园,其中的地心九龙公园还曾亮相重庆“双晒”第二季九龙坡专场。

十三五”期间,像这样变“”为“”项目还有很多,不仅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贡献,更让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焕然一新,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万盛经开区重庆能源砚石台至红岩煤矿沿线层林尽染,矿山荒坡披上“彩衣”。曹永龙 摄/视觉重庆

一坑一策

做好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同时让修复后的生态价值释放出新的经济价值,也是不小的挑战。

在废弃矿山治理和再利用上,国内外的一些典型案例可资借鉴:

目前,欧美国家对废弃矿山多采用打造主题公园、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球场俱乐部等方式进行开发利用。美国橡树采石场高尔夫俱乐部、法国代斯内娱乐基地、英国伊甸园、德国杜伊斯堡公园、日本明石海峡公园等都是由废弃矿山转化来的。

在国内,把废弃矿山修复改造的典范之作也不少。比如上海的辰山矿坑花园、天马山世茂深坑酒店,浙江湖州的“龙之梦”等,都已成为当地新地标和新的城市名片。

重庆的“施工图”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按照立足实际、分门别类、精准施策,采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园则园、宜水则水”的治理思路,打造出一批生态与产业形成良性循环的项目。

有些废弃矿山处在城区或景区附近,区位和交通条件好、特点突出,即适度开发文旅农游融合产业。 例如梁平竹山镇猎神村废弃石膏矿治理后,利用位于百里竹海核心区的优势,开发一批“竹家乐”,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石柱县龙潭乡都会村的废弃矿山在完成生态修复后,打造出一批土家特色主题民宿、湖山花海等观光旅游项目。

有些废弃矿山临近居民区,则改造成社区公园游园。 例如南山区金竹村和泉山村的废弃矿山,被打造成矿山公园,居民和游人纷至沓来;还有巴南区的红炉矿坑,在完成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后,一潭湖水呈海一样的蔚蓝色,附近居民自豪地称其为“小马尔代夫”。

有些废弃矿山经过生态修复后,改造成了耕地、果园。 例如九龙坡走马镇大石村,在原采石场种植果树2100余株,撒播灌木近30亩,年产值预计可达40万元;北碚区静观镇中华村利用废弃矿山栽了李树等果树,并建起巴渝特色浓郁的民宿,每月毛收入20万元左右,还带动了数十名村民就业。 

有些废弃矿山位置偏僻,则恢复原生态。 例如忠县黄金镇绍溪村废弃矿山经过治理,大大缓减了落石、滑坡等地质风险,恢复了绿水青山的模样。 

精准治理的受益范围,不仅仅是矿山周边,也带动了区域绿色发展。通过矿山植被恢复治理,万盛经开区南桐、青年、关坝3个镇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30%提高到50%以上;秀山通过对锰矿以及废旧矿坑的治理,从“一锰独大”发展到“四大绿色产业”,锰产业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3/4到所占比重不足1/4,走上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事实证明,只要找对路子、精准施策,不仅能让废弃矿山周边生态环境、交通状况、地质危害等得到极大改善,还能实现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 

▲北碚闲置矿山变身露营基地,建成约4万平方米的生态公园。秦廷富 摄/视觉重庆

激发各方动力  

按照全市国土空间规划要求,重庆将按照每年不低于10%的比例,到2030年完成全部4900余公顷废弃矿山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 

挂图作战、打表推进。随着重庆申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国家工程试点”获批和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出台,全市将向剩余的废弃矿山发起总攻,总体上,要走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开发式治理”路子。 

出台系列政策、提供制度保障。2019年7月,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印发了《关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将符合条件的废弃矿山纳入《重庆市地票管理办法》;市财政、国土、生态环保部门联合制定了《重庆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落实企业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重庆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基金管理办法》规定,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落实企业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责任。 

废弃矿山治理也是一项长期而系统化的工程,治理之后还需要长期的维护和运营,不能单靠地方政府投入。

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充分激发市场活力。重庆出台《关于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复垦指标交易有关事项的通知》,鼓励社会企业投资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相聚,产生的新增农用指标、新增耕地指标收益可在支付项目成本的基础上,再经项目所在区县政府同意参照当地一般市场投资项目的平均收益回报率向社会企业分成。 

通过精准、系统的治理,重庆让废弃矿山变“”为“”,形成因产业导入而带动废弃矿山周边区域的土地增值、带动产业发展、因产业发展而带动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让城市全面“祛疤”、“颜值”更高。

原标题:变废为宝!重庆“祛疤”增颜值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