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江观察 | 制造强市!重庆勾勒“施工图”
靠工业立市,以制造强市。
2月19日,重庆召开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明确,工业是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而在重庆“十四五”规划纲要及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重庆也立下目标:努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
迹象明显,信号强烈。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重庆将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奋力开启工业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位于两江新区礼嘉的中国船舶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厂房内,技术人员正在紧张装配风电机组。罗斌 摄/视觉重庆
重庆的优势
重庆作为中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 首先在于工业门类齐全。 截至目前,在我国41个工业门类中,重庆拥有39个。
近年来,尤其是在极不平凡的2020年,重庆经济展现了强劲的韧性,制造业起到了稳住“基本盘”、筑牢“压舱石”的作用。
拥有一批引领性强的龙头企业。 重庆八大支柱产业持续复苏,充分发挥了巨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比如,早在去年2月中下旬,以长安汽车、中国海装等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就率先复工复产,并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重庆造”笔电等电子信息产业能率先实现有序复工复产,就得益于在龙头企业引领下,该行业供应链提前布局、零部件实现90%以上的本地化采购。
新兴动能拉动有力。 近两年来,重庆着力打造“智造重镇”,为整个重庆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去年,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3%和13.5%,“十三五”时期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37.9%、55.7%。
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重庆的“两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为59.2,排名全国第七、中西部第一。
整体实力较为雄厚。 截至“十三五”收官,重庆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达到2.27万亿元,年均增长超8%。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28%。
深厚的积淀进一步坚定了重庆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的决心信心——
一是必须坚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不动摇;
二是必须持之以恒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三是必须始终保持迎难而上抓工业的精气神。
▲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重庆两江之星”OS-X火箭首飞成功。万难 摄/视觉重庆
提升的空间
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是建设制造强市的必由之路。
两江君通过梳理和比较国内主要城市近3年来的工业生产总值等数据发现, 尽管每一年的排名略有变动,但仍可清晰看到,经济基础雄厚的城市,其制造业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比如上海、苏州、深圳等制造大市长期居于前列,在“十三五”之初,其工业总产值就站上3万亿元台阶。因此,重庆的制造业发展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三大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支柱产业提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供应链提升),在六方面重点(强集群、补链条、抓创新、育企业、促协同、优环境)上持续发力。
强集群,持续壮大制造业发展规模。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是促进创新的有效手段。要推动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培育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及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积极谋划5G、高性能计算等先导产业,提高招商引资质量,抓好项目落地。
“十四五”期间,重庆要建成一批千百亿级产业集群,加速构建汽车、电子、装备等世界级产业集群。
补链条,持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 要推进产业基础再造,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堵点”“断点”,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和绿色制造工程。
比如,在重庆工业增长最强劲的引擎——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十四五”时期,重庆将在补齐行业基础研发能力、核心元器件、电子材料等短板上狠下功夫。
▲重庆京东方展厅展示OLED柔性屏产品。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抓创新,持续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西部(重庆)科学城、两江协同创新区等创新平台引领作用,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集聚,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努力营造创新的浓厚氛围和良好环境。
育企业,持续增强产业竞争力。 要坚持抓大、扶小、育新有机结合,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狠抓企业上云上规上市,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培育一批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促协同,持续巩固区域竞相发展势头。 各区县、开发区要发挥特色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对接,促进川渝联动发展、“一区两群”协同发展和产业园区提档升级。
优环境,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要以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狠抓政策落实,强化要素保障,降低企业成本,各级领导干部要带着情怀、带着耐心为工业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值得注意的是,排名居前的工业及制造业大市纷纷借力城市群的集群效应,如在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由于区域内产业链供应链更为完善,带动制造“大市”“强市”崛起。
由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城市》显示,2018年至2020年,北上广深以及苏州、广州等排名一直靠前;重庆的排名则一直在全国第12或13位左右。
因此,对重庆而言,必须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的重大机遇, 强化区域协作,进一步促进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长安汽车两江基地乘用车工厂,工人和机器人在焊接车间协作作业。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迅速进状态
有部署就有行动。“十四五”开局,起好步至关重要。可以看到,重庆制造业迅速“进入状态”——
1月5日,荣昌区12个工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42.2亿元。这也是该区实施“链长制”以来,首批开工的产业链招商项目。其中,一期投资就高达10亿元的煌上煌西部生产基地项目,仅3天的时间,政府就帮助企业完成注册,两个月完成地勘、环评、厂房设计、施工许可等各项前期工作, 从签约到开工仅用73天 ;
新年伊始,重泵公司喜获某钢铁集团不锈钢热轧中厚板产线升级新建除鳞系统项目,订单货值近4000万元;
中冶赛迪为中国宝武马钢集团打造的炼铁智控中心正式投运, 成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距离工厂现场最远的炼铁智能管控中心;
2月1日,重庆工业设计产业园在巴南区正式开园,未来重庆将打造工业设计集聚区,集聚全球产学研资源,开展工业设计成果转化,为重庆工业制造赋能;
2月19日, 长安汽车宣布:1月汽车销量夺冠,位居中国品牌汽车第一! 统计数据显示,长安汽车集团当月销量251980辆,同比增长87.3%;长安系中国品牌汽车销量达200737辆,同比增长93.2%。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重庆制造业还面临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亟待优化升级;创新驱动能力还有待加强,如何聚集更多创新资源,释放更多创新动能是一大课题,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还需加快。要由“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迈进,重庆依然任重道远。
对未来,我们充满信心。按规划,“十四五”期间,重庆制造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工业总量将突破3万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占GDP比重达30%。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规模要达1万亿元以上,占全市工业比重达35%。
在迈向制造强市的征途上,重庆步稳蹄疾。
原标题:制造强市!重庆勾勒“施工图”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