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掌故丨清代金刚碑传说 或因金刚力士相助而得名
金刚碑古镇位于北碚区北郊的溪谷之中,背靠缙云山,面依嘉陵江,北接北温泉,是重庆市历史文化传统街区和历史文化名镇,早在1000年前便有人居住,到清康熙年间兴旺成街,至今也有300多年历史。
传说一
相传当年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迦叶尊者欲在缙云山设立道场,于是请来金刚力士相助,力式搬运建筑材料时意外将一七米多高,二米多厚的巨石遗落山间,顿成一飞来之碑,后有唐人题刻“金刚”二字,“金刚碑”由此得名。
传说二
也有人说金刚碑的得名和一条想截断嘉陵江水专供自己洗澡享用的巨大蘖龙有关,为阻止巨龙的贪欲,观音菩萨叫金刚神掷下宝剑钉住巨龙,顿时化为一石伸入江心,亦称金刚背,谐音金刚碑。
正如其名字的来源一样,古镇的选址和布局也堪称神来之笔,颇得中国传统风水之精妙,将“天地合一”的观念完美融合。
古镇的选址
植被丰茂是金刚碑的一大名片,镇中树龄超过200年的黄桷古树就有近百棵,古镇的建造充分尊重自然,不但与环境秋毫无犯,更是将植被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房屋码头还是道路桥梁,从选址规划到设计营造都与树木相辅相成、协调统一,以致于如果站在高处眺望古镇,你甚至找不到一丝青砖黛瓦的痕迹。因为他早已被深深的隐藏在了那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之中。
古镇为森林增添了景致、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森林也为古镇在重庆严酷的夏季中觅得了一块难得的清凉净土。人与自然共生共伴,其乐融融,竟有了一番北欧小镇的感觉。
古镇的布局
在布局上,古镇轴线为一条山溪,中心为一龙桥,两条干道沿山溪铺设,最终于龙桥处交汇一端,形成了“人”字型的主骨架。骨架上再分出叶脉状巷道和坡道,连通所有住宅院落,两条干道在溪流上更有无数小桥相连,使得道路和溪流就像两条小龙紧紧缠绕着抱在一起,将人与水相依相伴的理念充分体现。龙桥既是两条干道的交汇点,也是全镇当之无愧的中心,空间到此豁然开阔,形成了一个天然的聚会场所。
白天,这里是全镇的经济中心,从码头刚搬来的各式货物充满了四周林立的店铺,起此彼伏的吆喝声吸引来熙熙攘攘的人群,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互通有无,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黄昏,这里又是全镇的休闲中心,宽敞的坝子、观景的吊脚楼、潺潺的溪流,大家或卧或坐,或喝茶或下棋,或聊天或戏水,又是一番悠然娴静的天地。
风水宝地让传说变为现实
正是这样的风水宝地使得金刚碑从有人居住以来便一直流传着地下藏宝的传说,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传说竟然在康熙年间变成了现实。随着煤矿的发现,金刚碑成为了嘉陵江上最重要的运煤码头而逐步兴旺起来,最终带动了整个古镇所有行业的发展。到清同治年间,更是形成了以煤、盐、船、驮、牛、马为首的“七帮会”,古镇上各种商号、客栈、茶楼、酒肆林立,川剧、评书、划龙舟、放花灯等各种民间活动热闹非凡。
到民国初期,古镇已然形成了姚家院子、熊家院子、郑家院子几家较大的民居建筑群。“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就是其繁荣写照。极盛时期,沿街河两岸有商店、货栈千余家,煤窑沿山排开,挑夫摩肩接踵,江岸帆樯如林,生意一派兴隆。
被群山环绕,被嘉陵江流水环抱的金刚碑迎山接水,与远处的温塘峡相映成彰。山水拥街,街含山水,优美的自然环境成就了风水家称颂的“形胜之地”,而独一无二的风水造就了金刚碑光辉的历史。
那么从清代开启它的传奇历史,到了民国时期,在大时代的背景下,这里可谓是人杰地灵,英雄云集。金刚碑又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故事?下次,碚小游接着为你讲述!
(北碚发布)
原标题:清代金刚碑传说 或因金刚力士相助而得名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