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16个助眠APP 每晚吃褪黑素……不到凌晨3点半他还是睡不着
3月18日晚上11点50分,家住渝北区金科十年城的何跃检查了床边香薰机里的水是否足够撑过整晚,走到窗边检查了窗帘的各个角落以保证没有地方漏光。
何跃和失眠的战斗从12点开始,“虽然知道会以失败告终,但每天还是努力睡早一点,白天不要像个游魂。”何跃意识到自己失眠是从3个多月前开始的,此后每天晚上,他都有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
手机里16个助眠APP
11点57分,何跃将褪黑素吞下,躺在了床上,打开了手机里的助眠APP,APP的开机画面上写着“给你一个婴儿般的睡眠”,这让何跃有些自嘲,“我就希望有个正常人的睡眠!”
何跃选择了APP中“专业睡眠”一项的“深度睡眠引导”,点开项目,蓝牙音响中传来了舒缓的音乐,一个沉静的女声响起,“现在,我带着你进入安静、舒适的睡眠中。”
“深深吸气、呼气……”女声引导着每一个放松的动作,何跃闭着眼睛,跟随引导进行着,哪怕一个呼吸的细节动作,他都尽力做到和APP的引导相近。何跃的脑中一片空白,他把眼睛紧紧闭了闭,“脑子是放空的,但就是很清醒。
△何跃的手机里,十多个睡眠APP都充了会员。
11分钟过去,深度睡眠引导结束,何跃毫无睡意,他拿起手机,打开了第二个助眠课程,这是一个VIP专享课程。他的手机里有16个助眠APP,每一个他都充钱成了VIP,“一个月花在这些APP上的钱,都有两百多了。”
何跃只有一个念头,睡觉。他把手机上APP内的助眠课程一个一个点开,其中很多是以前已经听过却毫无作用的,但他仍旧选择再听一次。听到第三个助眠课程,已经是凌晨1点多,何跃不仅睡不着,反而每次听课的中间开始焦虑,“是不是又要听完了?还有多久能完?”他越来越想拿起手机,看到底时间还有多久。
凌晨两点多钟,何跃关掉了手机里的助眠APP,打开了音乐软件,开始听心经。听经文,是一个朋友最近介绍给他的助眠方式,何跃在手机里拉了一个经文收藏夹,里面30多首经文音乐都是他最近才下载的。
闭着眼睛到了凌晨3点半以后,何跃终于有了睡意,他再次打开手机,点击进入了睡眠监测APP,开始慢慢入睡。
这样每天几个小时的睡眠斗争,23岁的何跃已经进行了三个多月,“其实我已经有一年多都是晚上两点多才睡了,只是最近才发现很严重。”何跃在一家连锁外语机构做销售,公司规定每个月业绩评比,连续三个月吊车尾就要被开除,“压力很大,平时也没什么自己的时间,晚上就想多做些喜欢的事儿。”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何跃发现自己的头发比过去掉得多了,而且以前从不晕车的他在早高峰的地铁上晕车越来越严重,“后来我去看了精神科,医生说我需要补充睡眠。”
何跃开始每天晚上定时关掉手机入睡,但他发现,入睡太难了,“越闭眼越清醒,越想睡越睡不着。”而且他发现,越无法入睡,自己越焦虑。以前并不觉得熬夜是坏事的他,却在这几个月,发现自己白天的精神越来越恍惚。
“同事让我去医院治失眠,但我哪有时间啊。”于是,何跃下载了睡眠APP,吃起了褪黑素,还在网上花了3000多元报名了一个“正念”疗法的视频班,“我不想去医院,兴师动众的,我觉得我也不是病了,可能就是习惯了晚睡改不过来。”
重庆不到4成青少年睡眠时长超8小时
何跃一直觉得,20岁出头睡眠就差成这样的自己是特殊的,但实际上,最近几年,失眠人群逐年明显增长,青少年是不能忽视的群体。
△大坪医院睡眠日义诊现场,患者正在寻求帮助。
3月18日,在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大坪医院)门诊广场,睡眠心理科的义诊现场被来咨询的患者围得水泄不通,每一个医生的诊台前都排起长队,然而在医生们看来,这些病人和他们日常门诊量比起来,九牛一毛。
在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四个专家每天要接诊超过120位门诊病人,人多的时候,这个数字达到了150人。
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主任高东介绍,2011年,该科室成立,当年的门诊量只有4000人左右。2018年,各种睡眠健康问题的患者明显增加,2018年全年,科室门诊量已经达到27000人次,是2011年的近7倍,“其中,青少年占了很大比例,这几年来看病的青少年明显增加。”
高东教授介绍,在2018年的近27000人次的门诊中,有10%左右是少年儿童,“初三到高一这个阶段的孩子,尤其明显。”
中国睡眠研究会在3月17日发布的《2019中国青少年儿童睡眠指数白皮书》(简称《白皮书》)也证明了这一点。《白皮书》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7万人中进行了一次线上调查,被调查对象主要为6至17岁青少年儿童。调查结果显示,62.9%的青少年儿童睡眠不足8小时,初高中生这一比例更高。根据调查,重庆青少年睡眠时长超过8小时的比例不到40%。
调查发现,繁重的课业压力成为影响孩子睡眠的第一因素,占67.3%;其次是电视、手机、电脑等产品,占27.1%;噪音、声光、空气等睡眠环境因素对青少年儿童睡眠状况的影响占24.8%;同时,家长的睡眠状况对孩子的影响则占18%。还有种类繁多的课外辅导班、家庭晚餐习惯不规律、游戏、运动、疾病等,也是影响孩子睡眠状况的因素。
睡眠状况较差的青少年儿童中,有41.9%的人睡前会接触电视、手机、电脑等;而睡眠状况优的孩子仅有7.4%的人睡前会接触电子产品,有34.2%的人则会选择看书学习。
改变睡眠习惯是重点
在大坪医院睡眠心理科,青少年患者的状况同样突出,“其实很多孩子不是真的失眠,而是因为其他因素造成了睡眠剥夺或者睡眠时相延迟。”高东教授介绍,许多青少年到科室来看病后,发现根本不用药物治疗也不用物理治疗,只要改变睡眠习惯就可以了。
15岁的男孩小柯是高东教授最近才接诊的一位小患者。小柯今年初三了,成绩一直不错,但初三上学期的期末成绩却让家里人大吃一惊,“在班里算中后等了。”还有半年就要中考了,一家人急得不行。
老师和小柯家人沟通,小柯妈妈才知道儿子最近半年上课精力一直不集中,有时候上课还会睡着。和老师沟通后,小柯妈妈细细回想才发现,儿子寒假里精神也不好,白天时常要补瞌睡。
是不是压力太大了,睡眠出了问题?寒假期间,小柯妈妈带着孩子来到了医院,经过初步诊疗,高东教授发现孩子各方面都比较正常。问起为什么打瞌睡,小柯一口咬定,“压力太大,睡不着。”
高东教授随后把小柯妈妈请出了诊室,和小柯说起了“悄悄话”,看瞒不住医生,小柯最终只能承认,初三上学期,他悄悄用平时攒的钱买了一部智能手机,“晚上就在被窝里看小说,一般学习完都要12点了,爸妈也不会进来看我是不是睡了。”小柯说,到了初三学习压力大,但爸妈平时不许他接触电子产品,“就想能偷偷放松一下。”每天晚上,他都要看小说到凌晨两三点,白天7点多,又要起床上学。
“暂时不需要治疗,晚上不要玩手机,正常时间睡觉,调整一段时间再看。”高东教授分析,小柯的精神差并不是因为失眠,而是睡眠时间被剥夺了,调整睡眠习惯就好,“正常人的充足睡眠时间,一般在7.5-8.5小时。青少年需要更充足的睡眠。”
说起时下流行的各种助眠app,高东教授提醒,大部分助眠app和正念疗法,最主要的作用是放松人们的身体和心理状态,“对于助眠有一定作用,但是作用很小。”
高教授认为,针对失眠,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包括是否是压力过大?是否是各种环境因素造成?是否是睡眠呼吸障碍等等,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解决失眠。如果是睡眠呼吸障碍这样的疾病,用助眠APP是没有用的,需要正规的治疗。而如果是压力过大、焦虑等引起的失眠,如果不把压力的源头解决掉,光放松也是无用的。
一般来说,失眠分为急性失眠和慢性失眠,如果慢性失眠一定要找医生治疗,如果是急性失眠,也就是说偶尔失眠,可通过泡脚、喝牛奶、听舒缓音乐来缓解。“但如果睡不着,一定不要长时间呆在床上,要下床离开卧室,去做其他的事。”高东教授说,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上床就要有睡意。”
高教授建议,规律的人体生物钟是健康睡眠的重要保障,人们睡觉的时间应相对固定,变动不应太大,下午过后尽量少吃让人兴奋的物质,比如茶、咖啡等,晚上尽量让大脑休息,不要过于思考。
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