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张老照片和124个故事:他们眼中的重庆百年变迁

26.05.2017  23:25

人们对故城和往事隽久的怀念,并非是愿意回到过去艰苦困顿的岁月,而是在充满物欲的世界和为生计忙碌的奔走中,希望追寻一份真情,一种单纯,一丝温情,哪怕是带有苦涩的幸福感。

——摘自《故城时光》书封

故城时光

历经两年,一本城市记忆之书——《故城时光》日前正式出版。该书由重庆五洲世纪集团联手时光里独立书店邀请市民共同创作,分为“故不去的城、忘不掉的人、挥不去的情”三大版块,共刊登近300张珍贵老照片和124个故事。

书中的照片既有那些穿越时空、历经风雨而保留的老街区、老建筑,也有已经不能再现的市井生活原貌;有专家的精品,也有市民的随手拍,但每一张每一幅无不体现了原滋原味的重庆生活。

书中故事的讲述者年龄从近百岁老人到00后青少年,内容包罗故城映像、市井民俗、百人百态、世纪沧桑,时间跨度近百年。

建国银行 何智亚摄

知名学者何智亚为本书作序,他写到:60多年前,我家住在重庆下半城望龙门巷一座青砖黛瓦的大宅院里。记得大院有高高的石门坎,斑驳的黑色土漆大门,雕花木栏杆,宽大的石板院坝。大院外面是古城墙,城墙外是长江,江边木船源源不断地运来木材、煤炭、水果、粮食和各种货物。那时家里生活拮据,母亲就到河边木船上去买回大筐的橘柑,一家人围坐剥橘柑。当时我只有5岁,和家里人一起,将橘柑剥皮、去筋,橘皮和橘筋晒干后卖给药铺,橘瓣则用土碗盛满,顶着江边的寒风,赤着脚,坐在望龙门缆车下的石梯上大声叫卖:“快来快来!甜橘柑,一分钱一碗!

望龙门缆车 何智亚摄

穿越百年的记忆

刘大有(1910年代)

我乘轮渡时,曾经遇上日军空袭,当时轮渡船正准备驶往唐家沱铜锣峡躲避。

那次我赶到趸船上,敌机已经临空,轮渡早已开走,扔入水中的炸弹激起高高的水柱,趸船也随水柱抛上落下,我趴在船板上,任船颠簸,死活全凭运气,九死一生呐!

朝天门 何智亚摄

下浩原来的风貌

  张川耀(1940年代)

在进入下浩正街的茶亭街口有轿子(滑竿)、彭家湾口有驮马(马帮)、在浩梁与门朝街之间有搬运站三大力行。茶亭街口有余善禄家的“瑞丰”宅院、陈家铁匠炉、甘张两家裁缝,下几步梯坎是杨家糕饼店,斜对门专卖冰粉凉糕各类小吃、紧挨着的便是彭家茶馆兼说评书,再下几步梯坎进入下浩正街。

下浩正街与董家桥丁字路口 何智亚摄

董家桥通往耳楼的小道 何智亚 摄

两路口印象

半夜鸡叫(1950年代)

两路口缆车站对面还矗立着一座形态非常漂亮的建筑——山城宽银幕电影院。它与重庆人民大礼堂、大田湾体育场等被誉为重庆十大建筑。它是当时重庆唯一放宽银幕电影的场所,也是我青少年时代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由于电影院建在山坡上,造型又漂亮,屋顶是平顶波浪形,正面竖了近10根巨柱,很壮观。

山城宽幕电影院 时光里书店供图

有一个地方叫解放碑

张一白(1960年代)

关于大阳沟,我记忆中的色彩是青色的,石板路总是湿漉漉的,黑黝黝的木板房之间,飘荡着生火起灶的炊烟;而记忆中的声音,则是每天早上,有人吆喝着:“倒尿罐了——”从收集家家户户拎出来的隔夜的屎尿,引出开始一天的大声的洗脸刷牙,夫妻间的吵架对骂和总是避免不了的挨打的小娃儿的哭叫。

大阳沟菜市场 沱沱画

解放碑托儿所

熊爱渝(1970年代)

我住过的第一个托儿所是解放碑托儿所,位置就应该在现在的得意世界附近,一道小小的木门进去。一个班有10多个小朋友,每周6天都待在一起……当天黑尽的时候,才2岁多的小娃娃们就开始想念起自己的妈妈来了,开始的时候,个别小娃娃开始撇嘴巴,到最后,所有的小朋友就开始了集体大合唱,哭得一塌糊涂。

小米市 戴前锋摄

记忆中的公交车

陈瑜(1980年代)

在更久远的20世纪90年代初,记得进城的交通工具,好像都是乘坐那个叫“康福来”的中巴车,随招随停,随停随下,炎热的夏天,没有空调,人一上车,售票员的脚直接往车门上一搭,挡住门边的乘客,便确保了门口的乘客不会掉出车门。要下车,直接大声吼一声“师傅,刹一脚!”40几摄氏度的夏天,中巴车上的那一股汗臭味,至今记忆犹新。

五四路口 田涌摄

小时候,以为整个重庆只有渝中区

唐瑞雪(1990年代)

因为家就在嘉陵江边,直到现在,大学放假每次回去,大清早叫醒我起床的还是轮船的汽笛声。在外地读书,看到关于火锅小面的图片都还能忍着,但是听到重庆话或者熟悉的吆喝声,就瞬间不行了。重庆最触动我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声音,它是和每个城市都不同的专属于这个城市的血液。

较场口 戴前锋摄

记忆中的人和街

张文馨(2000年代)

巷子下端,也就是小学后门,每天放学时段,就有一群摆摊的人,卖小糍粑、卖烧烤、卖玩具……热闹极了!每天放学后,小学生们就被这些摆摊的人吸引过去,我也不例外。外婆常拽着我说:“别去买垃圾食品。”可现在再也听不到回响在街上的“小糍粑,一块五,二十个”了。

厚慈街 戴前锋摄

(同茂大道416号)

原标题:他们眼中的重庆百年变迁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