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国际功能材料大会在渝举行

27.07.2016  17:07

  王中林

  李长明

  裴勇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张亦筑 记者 李星婷 实习生 程梦婷)7月26日,2016中国国际功能材料大会(CIFM)在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包括8名院士在内的近1500名功能材料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齐聚山城,围绕国内外功能材料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工程应用进展进行了探讨。

  据介绍,本次大会由重庆市科协主办,国家仪表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重庆市对外科技交流促进会共同承办,以“深化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以纳米材料与技术、陶瓷材料、稀土钒钛材料、生态环境材料、信息材料与器件、生物材料、复合材料等为主题,旨在推动海内外功能材料领域的科学技术交流,促进重庆功能材料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

  “重庆正在逐渐成为我国重要的功能材料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合清介绍,目前,我市已建成新型铝合金、镁合金、功能材料、高性能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4个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培育了仪表功能材料研发中心、镁合金材料研发中心、西南铝业集团技术中心和重庆钢铁集团技术中心4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借助这些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持,提高高校院所和企业的整体科研水平及自主创新能力,重庆功能材料产业将加速发展。

  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重庆国际复合材料有限公司与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李长明、重庆星河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鲁志松签署了合作协议,围绕智慧城市光电信息、功能纳米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表界面处理技术研究,以及海归青年科学家人才引进等展开合作。

  之后,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李长明,亚太材料学院院士金重勋还受邀作了大会主题报告。

  当天,“院士专家走进五大功能区域”系列活动也正式启动。即日起至8月上旬,来自美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及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院士专家将走进我市渝北、沙坪坝、南川、万州、黔江,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各自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需求,提供决策咨询和开展项目合作,推动五大功能区域加快发展。

  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

  纳米材料技术让“走路发电”成现实

  走路、摩擦、滚动……这些简单动作中所蕴藏的“纳米”级势能,也可以转化成电流。7月26日,欧洲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向记者介绍了基于纳米材料技术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前景。

  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往往导致大面积停电。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如何获得电源以便向外界发出求助信号?“‘摩擦起电’这个原理我们都知道。”王中林告诉记者,摩擦过程中的电子运动会产生电流,目前他所带领的团队已研制出“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利用人类走路、滚动、抖动等动作来“发电”。

  选择高分子、金属薄膜等材料,并针对走路、抖动等运动状态,设计出不同的结构,这种功率为微瓦级、毫瓦级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就可以进行发电。“将‘摩擦纳米发电机’安装到手机壳、脚底或是衣服上,那么在滑动手机、走路或抖动的时候,就可以产生电流。”王中林说。

  此外,“摩擦纳米发电机”还可以广泛应用在安保、环境监测等方面。“比如打字,每个人敲击键盘的速度、频率是不一样的,由此形成的电波也不一样。”王中林介绍,将“摩擦纳米发电机”安装在智能键盘上,就可以监测出正在操作电脑的是他人还是机主本人。

  不仅如此,“摩擦纳米发电机”还可以用于环境监测。“‘摩擦纳米发电机’安装在空调机吹风口,利用吹出的风可产生电流。PM2.5颗粒因为带有静电,就会被吸附到安装有‘摩擦纳米发电机’的过滤板上。”王中林介绍,这种装置吸附率高,室内空气净化率可达99%,并且没有臭氧产生。

  “纳米材料的应用非常广泛,希望可以在西南地区建立纳米能源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结合重庆的实际进行轨道交通监测、照明等方面的产业化发展。”王中林表示。

  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李长明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疗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在面积1平方毫米的生物芯片上布置数百个探针,就可随时监测心脏病突发的征兆或进行癌症的早期筛查等。7月26日,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李长明,向记者介绍了如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疗等领域的运用。

  据了解,目前在生物医疗领域,如何有效进行心脏病突发、老年痴呆症等病兆的监测及癌症的早期筛查,以便有效进行预防和治疗,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

  “利用纳米材料,可以在1平方毫米的生物芯片上布置数百个纳米探针。”李长明介绍,皮肤毛孔是微米级,而探测针头是纳米级的,其体积小、灵敏度很高,监测速度非常快,10分钟就可以出结果。因此,将安装有纳米级探针的生物芯片与可穿戴设备结合,制作成手环,可随时监测到病人血压是否升高,以及血液里钠、钾、蛋白质等浓度的变化。

  “这对监测心脏病的突发、癌症的早期筛查等,都非常有效。”李长明表示,这种纳米级的生物芯片使用便捷,病人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时监测,预计2-3年后可实现产业化。

  基于同样的原理,纳米芯片还可以运用在环境保护和食品检验上,快速进行空气质量、食品成分检测等。

  李长明还告诉记者,纳米材料的运用十分广泛,他带领的团队正在进行钠电池的研发。

  “目前锂电池的使用很普遍,但全世界的锂可能在30-50年内消耗殆尽,锂电池很快会变成‘锂黄金’。”李长明说,但盐湖、海水中的钠却取之不尽,且钠材料的价格只有锂材料的10%。目前钠电池的性能已达到接近锂电池的水平,他正动员广州一家企业在重庆建厂试产新一代的钠电池。

  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院长裴勇

  打通产品研发的“最后一公里

  “如何提高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核心技术团队!”7月26日,重庆星河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院长裴勇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星河光电是重庆民营LED企业中的领头羊,今年2月正式在“新三板”挂牌。

  在裴勇看来,登陆“新三板”仅仅是资本市场向企业打开了一扇门。“如果企业还想走向IPO,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那么像以前那样光靠十几二十个研发人员搞产品开发,是远远不够的。

  他表示,单靠民营企业自身,要引进高端人才很困难。为此,星河光电与渝北区政府、中科院重庆研究院、重庆科技学院共同成立了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通过政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搭建平台来解决这一问题。

  “政府部门、高校院所可以帮助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即便是院士级专家,他们的人事关系在高校院所,但同样可以为企业研发服务,甚至直接在研究院、企业工作。”裴勇说,这就解决了很多院士专家的后顾之忧。

  目前,重庆光电信息研究院已经引进了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李长明等院士、专家,来帮助企业攻克产品研发中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这一合作形式,院士专家的科研成果也能够实现快速转化,从而打通产品研发的“最后一公里”。

  “与此同时,我们还努力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实验室、国际合作基地等,希望借此吸引更多海内外专家加入,将更多优秀的科研成果带到重庆来落地转化。”他透露,目前,星河光电正在加大力度对智慧照明领域的相关产品进行开发,比如以路边的灯杆为载体,嫁接和集成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充电、城市防涝、PM2.5监测等。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