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探访中国政府医疗队:尼泊尔患者慕名步行6小时来就诊

15.05.2015  19:41

    国际在线报道(驻巴基斯坦记者王琦):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40公里的杜力克地区,坐落着中国政府医疗队及其搭建的“帐篷医院”。“5.12”强震后,截至5月13日下午,中国医疗队共接收了17名伤员。同时,由于其医术精良、设备先进、服务优质,许多尼泊尔患者慕名远道而来求医。

  中国政府医疗队“帐篷医院”坐落于一座公园内,如果天气好的话,从观景台可以看到喜马拉雅山的皑皑雪山。医疗组组长但阳热情地向记者介绍,“帐篷医院”依照公园内的地形起伏,如梯田般被规划为三层。“一层是门急诊,诊断、检查这些;二楼主要功能是治疗区和仓库;三楼左手是生活区,右手是住院区。

  4月27日,由四川省组建的第一支中国政府医疗队一行60人在强震后第三天便抵达尼泊尔。5月8、9日,由重庆市组建的第二支中国政府医疗队一行56人按时抵达尼泊尔,顺利接替了四川队。医疗组副组长陈力表示,“帐篷医院”的定位是野战医院,最重要任务是救命。“我们目前的定位是我们在距离震中比较近的地方设立野战医院,地震伤员从灾区运到我们这里后,我们会进行紧急有效的治疗,能尽可能确保稳定病人的生命,在病人生命体征平稳的状态下,一方面给予积极的治疗,对很严重的伤员,我们在尽可能挽救生命的同时,稳定他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紧急的后撤,把伤病员安全地送到条件更好的后方医院,这是我们医疗队的定位。

  陈力说,由于第二支中国医疗队抵达时“4.25”强震已过去两周,伤员、病员的疾病谱都已发生变化,因此同一队相比,二队在人员组成和结构上都做出了改变。“第一支医疗队主要以外科医生为主,因为灾害早期是以地震伤,外伤为主,而第二支医疗队除骨科、外科、神经外科、胸外科医生仍然有配置外,还加强了内科,包括消化内科、感染科,包括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的医生都带来了,还带了一支防疫医疗队。

  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7.5级和6.2级强震。地震发生后,医疗队立即行动,轮休的队员主要赶到门急诊区和住院区,和在岗的队员迅速做好病人救治准备。距离医疗队驻地约200米的地方,地震造成了居民房屋垮塌,有6人被送到医疗队。地震还给附近的杜力克医院造成了一定安全隐患,也导致新病人激增,经当地军方协调,当晚从杜力克医院紧急向中国医疗队转诊11名伤员。陈力说,虽然又一波的强震让他们始料未及,但这支医疗队集中了重庆最好的医疗专家,所以不惧怕挑战。他们会利用现有人手,来做更多的事。

  截至5月12日,“帐篷医院”在院病人37人,其中最大年龄85人,最小年龄1岁。谈到这位最小的患者,住院部医疗组组长林曦说:“这个小孩主要是消化道的问题,他的大便不是很规律、腹胀、间歇性的腹痛,基本是以内科情况为主,他外伤的情况不是太严重。现在每天早上,我们儿科的专家都会会诊,这两天经过我们初步的处理,情况好很多了,比较稳定了。

  据悉,目前在院病人中重伤2人,中度伤28人,轻伤7人。目前现有伤员的治疗重点是:创伤后期并发症的防治、肢体创伤后功能的重建,以及感染预防。对于在治疗过程中遇到的苦难,医疗组组长但阳表示,一是沟通,但这点已通过招募尼泊尔语志愿者得到解决,二是患者们太好动了。“尼方的病人有个问题,他不像国内的病人他住在哪个床上就一直呆在这个床上,他是只要能活动就到处走,我们医务人员主要依靠他们的腕带,以及记住他们的体貌特征去找他们,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工作人员还是比较多,毕竟有30多个医生在,大家对病人还是比较熟悉,和国内的工作量比较他们觉得这个工作量不算什么。

  由于中国医疗队的优质服务,许多尼泊尔患者慕名远道而来求医。医疗队副队长都定元说:“在5月9日,中国政府医疗队重庆队来的时候接受第一天医疗,有7个队员不见了,但是门诊区却灯火通明,大家发现我们7个队员正在门诊区急诊室处理一个病人,这个病人是在第一次地震后,家里房屋损坏,自己动手建房,建房时把手划伤,走了6个小时,慕中国医疗队的名而来,当地医院告诉他,那边有个中国医疗队,你上那边去手术处理。他来了之后,我们紧急会诊,组织两位骨科专家,我们在组织护士、麻醉医生、手术室,紧急会诊后决定手术,因为他已经7个多小时,如果8个小时再不手术,感染的风险就非常大。手术很成功。战地手术室的条件很简陋,手术床很矮,只有几十公分,医生是跪在地上做手术,医生半个小时下来,地上跪出一个洞。手术完了,手就会动了。

  除此之外,都定元还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他说,“帐篷医院”周围都是树,树上有虫,虫子掉在中国医生身上,导致全身过敏,全身起皮疹,当地老百姓自发地把家里治疗这种虫咬伤的特效药拿来,给他们抹上,皮疹很快就消掉了。当地老百姓喜欢中国人,非常尊重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