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国现代史上首次“熊猫外交”在重庆上演
纪录片《苦干》中,斯科特和大熊猫玩耍的镜头。 特约摄影 苏思 翻拍
本报首席记者 张亦筑 实习生 张笛
在时长85分钟的奥斯卡获奖纪录片《苦干》里,一只憨态可掬、名叫“美兰”的大熊猫出现了大约有2分钟时间。它吃起东西来像刷牙,与美国记者斯科特玩起来也甚是“疯狂”——他站着,它就抱住他的腿不放;他躺着,它就爬到他的身上,相互逗乐。斯科特也成了一名十足的“熊猫粉”。
片中讲到,在中国四川出生的“美兰”,后来被带到了美国芝加哥。近日,记者查阅了很多史料,可惜尚未找到“美兰”的踪迹。不过,重庆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唐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抗战期间,另有一对熊猫曾引起过巨大轰动,它们以中国政府的名义赴美,代表着中国现代史上首次“熊猫外交”。
为啥选派熊猫作为“大使”
为啥选派熊猫作为“大使”?这要从抗战时期的美国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说起。
唐润明介绍,美国救济中国难民联合委员会是美国政府支持下的一个民间团体,给予了中国诸如医疗器械、药品、食品及现金等援助。
1941年,为感谢该委员会对中国的情谊,负责战时中国难民特别是儿童救济工作的宋美龄、宋蔼龄两姐妹,决定回赠该委员会一件礼品,且这礼品既要珍贵,又要独特。正当大家为此苦苦思索的时候,恰巧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一则有关美国的报道:在纽约白朗克斯动物园,一只美国仅有的名为“本度那”的中国熊猫去世了,美国人民为之悲痛,美国报纸也为此专门发表悼念文章。这给了众人以巨大启迪,最终拍板决定赠送一只熊猫给该委员会。
熊猫进出重庆都搭飞机
作出决定后,宋氏姐妹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与美国方面联系,一方面积极在国内寻觅合适的熊猫,并将捕获熊猫的任务交给了位于成都的华西大学博物院院长格莱翰博士。
美国方面在得知中国将赠送熊猫的消息后也十分高兴,于1941年10月派代表蒂文专程来华接收。
“蒂文飞抵成都后,看见中方备有一雄一雌两只熊猫,经过协商,决定一并运往美国,以图繁殖。”唐润明告诉记者,11月6日,蒂文护送着两只熊猫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班机由成都飞抵重庆。
11月9日凌晨4时3刻,中国赠送美国熊猫典礼在广播大厦正式举行。蒂文代表美方接收熊猫并致答词。
11月14日下午3时,蒂文带着一对熊猫又搭乘中国航空公司的班机飞离重庆,并于当晚抵达香港。16日,又离港飞往菲律宾的马尼拉,然后搭轮船于11月30日抵达纽约。
熊猫“大使”改吃婴儿麦片、橘子汁等
据悉,这次成功的“熊猫外交”,曾被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这对熊猫也成了当时的“明星”。
唐润明称,以在重庆举行的赠送典礼为例,当时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同时播出赠送典礼实况。
另外,1942年1月5日出刊、以美国总统罗斯福为年度封面人物的《时代》杂志中,也以《护送熊猫》为题介绍了一段文字。
同月12日,《生活》周刊又以《婴幼大熊猫在白朗克斯动物园初次露脸》为题进行了报道,且刊登了一幅倚门而坐若有所思的熊猫照片。
据当时新闻称,这对熊猫虽经过三万余英里的长途旅程,但到达时仍活泼如初。
另外,《科学画报》1942年第8卷第11期还曾报道,“赠奉美国之大熊猫两头,业已定名,雄者称班棣,雌者称班达”。
那么它们赴美后的生活如何?
“由于当时熊猫日常所需的食物——竹子很难找到,白朗克斯动物园对于如何喂养它们也颇感棘手。”唐润明表示,《时代》杂志中就写道:两只熊猫被安置在纽约市立白朗克斯动物园一处花费15000美元的新家,将被断绝竹笋,改喂食婴儿麦片、橘子汁、牛奶、蜂蜜、生蛋。
不过,它们似乎也比较适应美国生活。记者找到一份当年的期刊《时代纪录》,在其1944年创刊号中,一篇题为《熊猫留美近况》的文章中写道:“三年功夫,它俩的体重都增加了5磅以上,它们所居住的环境气候,以及饮食一切都如它俩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