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首批拍卖为何受热捧?
公车改革探索近20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相当不容易。这一次公车改革力度最大,执行力也最强。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公车改革于去年年底基本完成,各地方改革今年年底也要完成,此次公车拍卖引起广泛关注是很自然的
在中央层面,保证国有资产不贬值、不流失,这个问题比较好化解,因为全社会都关注。往后,各地方的公车改革也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1月25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改革取消车辆首场拍卖会在京公开拍卖。随着拍卖师一次次落槌,106辆公车全部拍出,无一流拍。
车辆信息、竞拍者的参与标准、拍卖规则等公开透明;拍卖相关的环节全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3家拍卖公司和3家车辆评估机构通过公开招标进入,作为第三方负责车辆的评测和拍卖,进一步保障了信息的真实和透明;所有车辆成交价不得低于起拍价,否则将收回重新评估,再次进入拍卖环节;国管局、中直管理局的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全程参与监督……整个公车拍卖过程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顺利结束。
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这次中央和国家机关公车拍卖,开了一个好头,取得很好的经验。往后,各地方的改革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
106辆公车“裸拍”成功
据悉,此次拍卖的106辆公车,来自保监会、证监会、国家信访局、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央党史研究室等6家单位。
这些公车涵盖大、中、小型普通客车及轿车等,车龄主要集中在5年以上,平均行驶里程为11.4万公里。业内人士称,由于公务车辆平时维修保养到位,大部分车辆的车况都比一般同等年限的二手车要好,所以此次拍卖受到关注。
如何做到让竞拍者买得明白,买得放心?据介绍,参与拍卖的公车,购车日期、车辆状况、委托的拍卖机构资质等都在网上公布,供随时查询。
拍卖预展咨询中,公车车辆状况可谓“全裸”公开。在首场拍卖会预展现场公布的目录中,不但详列车辆的厂牌型号、燃油、排量、登记日期、起拍价等共13项基本信息,还详细标注了个别车辆工具不全、电瓶无电、无备胎等详细信息。
预展首日,即有来自全国多地六七百人到现场咨询看车,不少人拿着从拍卖公司网站打印的车辆信息材料,与准备拍卖的车辆一一对照。
每辆车的前挡风玻璃上,都贴上了对应的新旧折损程度估分,有些还标注有曾发事故等级、行驶里程等,甚至还包括漆面检查结果、痕迹查勘结果等一般二手车市场难以提供的信息。拍卖车辆虽然不提供试驾试乘,但可验看内饰、打火运行和打开引擎盖验看内部车况。
25日上午8点,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的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大门被堵得水泄不通。8点一过,竞买人纷纷涌进市场,办理竞拍手续的人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拍卖会原定于10点半停止办理竞拍手续,结果因买家太多而延长到中午12点。中午依然有约300名准备参与竞买的人没有拿到号牌。
北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副总经理蔡海员介绍,此次公车拍卖的火热程度大大超出了主办方预期。
下午1点30分左右,拍卖开始。一辆2006年的帕萨特轿车一上场就引来激烈竞价,从起拍价4.9万元,一路被叫到6万元。最后,252号竞拍者以61000元的价格拔得头筹,场上响起热烈掌声。
拍卖的另一个高潮在最后。这是一辆2008年的黑色奥迪轿车,起拍价15万元。仍是252号竞拍者最终以20万元拍得这辆车。
拍卖过程中,大部分公车都经过激烈竞价,有的车辆被竞价数十次;竞拍者不断举牌,拍卖师往往一口气喊出四五个价位…… 车况优于同等年限的二手车,起拍价低于目前二手车市场均价,公车开拍前,很多人担心“不带牌的公车卖不出去”或是“白菜价贱卖”。持续了4个多小时的拍卖会,起拍价总计386万余元,实际总成交价为660万余元,平均溢价率为71.17%。
据了解,竞拍者除了购回自用,还有人抱着收藏意愿。在所有106辆公车中,除了一辆2000年产的红旗轿车以起拍价1万元拍走外,大部分车的成交价都高于起拍价数万元,有的甚至翻番。此次拍卖的“车王”头衔由一辆丰田小型普客摘得,这辆登记于2005年2月的车起拍价为9万元,最终以21万元成交,溢价率高达133%。
“从拍卖的结果来看还是比较成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周汉华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106辆公车无一流拍,都有溢价,底价和成交价差别之间不是特别大。公车能拍出什么价格是市场行为,只要是在底价之上,都算是成功的。”
1月25日,国管局资产管理司副司长徐永胜也来到现场对拍卖进行监督。
记者了解到,第一批公车拍卖会还有3场,分别定于1月25日、1月26日、2月1日,拍卖之前同样安排了2至3天的预展。
如何确保不卖出“白菜价”
截至目前,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涉及公车改革的近5000辆一般公务用车中,有3184辆公务用车已全部封存停驶,进入处置阶段。考虑到二手车交易市场的供求关系,为避免供大于求造成国家资产甩卖、贱卖,将分批分期开展公车拍卖。
徐永胜此前曾透露,这些取消的公车如果都拍卖,按平均起拍价推算,总额或将达1.3亿元左右。而根据2014年7月出台的《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处置公务用车所得收入,扣除有关税费后全部上缴中央国库”。
“公车改革探索近20年,能走到今天这一步相当不容易。”在周汉华看来,这一次公车改革力度最大,执行力也最强。“中央和国家机关本级公车改革于去年年底基本完成,各地方改革今年年底也要完成,此次公车拍卖引起广泛关注是很自然的”。
为避免拍卖中有暗箱操作,2014年7月,《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取消的公务用车,应在评估后公开拍卖,并向社会公开处置结果”。在此次拍卖中,过程是否公开公正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
对于人们普遍关心的如何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如何防止公车拍卖出现“近水楼台先得月”、“左手倒右手”等问题,相关部门对处置过程悉数进行了解析。
在对车辆评估方面,国管局邀请了专业评估机构公开招标,而起拍价则由委托方、评估鉴定公司共同商议决定的。徐永胜说:“在此基础上,我们设置了一个起拍价的底线,所以所有公车都不会被贱卖。”
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尚晓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在拍卖的时候,低于这个评估价的,都是不能卖掉的,而且我们是面向全国进行公开拍卖。
他对公务员购车会不会得到特殊照顾也做出明确回应,这种现象是绝对不能发生的。“我们内部公务员也不能随便就能够买这些车,你要想买必须参加公开的拍卖。”
徐永胜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整个拍卖过程能否确保依法合规,公开透明;二是结果能否避免国有资产被贱卖、甩卖。“从现场看,人们的参与度很高,说明竞价充分,这两个目的应该都达到了。”
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刘鲤生曾给出回复,“我们还要真诚地接受纪检部门、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监督,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徐永胜也介绍,拍卖一律向社会公开进行、阳光处置,接受媒体的监督。整个资金流向将受到多重监督,除了中央公车改革领导小组对拍卖资金监督审计外,媒体、公众对资金的流向也在监督,审计部门还可以对这笔资金进行专项审计。因此,很难想象谁能在这笔钱上动手脚。
为各地公车改革树立榜样
清华大学当代中国研究中心教授李楯对《法制日报》记者说,公车处置过程基本的做法应遵循三点:“信息公开”、“公众参与”、“官员问责”。
“这次中央公车拍卖,开了一个好头,取得很好的经验。”周汉华认为,在中央层面,保证国有资产不贬值、不流失,这个问题比较好化解,“因为全社会都关注,新闻媒体、社会都在监督,但是往后,各地方的改革应该引起更大的关注”。
“这次中央处置的车辆以帕萨特为主,但是有些地方有超标准配置的好车。那么,这些好车拍卖时,也必须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曾在一些领域出现“假拍卖”、“找托儿”等情况,造成国有资产贱卖。这些问题让周汉华对今后各地方公车拍卖有些许担忧。
他认为,今后各地方公车拍卖过程中,应把握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事前评估做得扎实。请有资质、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机构,来对公车的底价评估,低于确定的底价不能拍卖。第二个环节,利用好拍卖这个市场化机制,在拍卖过程中体现广泛参与性。事前充分公告,拍卖过程中,信息充分的公开透明,提前告知,不设任何障碍,让有购买意愿的主体——个人、组织和企业真正参加到这个过程中来。
同时,周汉华认为,公车处置具有集中性,而且是重要的改革内容,为了防止中间出现纰漏,保证改革顺利推进,在特定情况下,专门针对公车处置制定管理规定,在流程上进一步明确,也具有可行性。“这样做也不繁琐,也有它的好处”。
而李楯则认为,仅仅关注公车改革是不够的。他期待人们关注的重点深入到机制体制改革层面。(本报记者 张昊)
据《法制日报》
(重庆新闻网 公车首批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