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吐纳呼吸”贡献气象智慧

20.04.2015  18:59

近日,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公布, “海绵城市”再次引起公众关注。所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气候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作为建设试点的重庆,正在积极努力打造会“呼吸”的山水园林城市、山地立体城市。在破解水生态与城市发展难题中,气象工作可以积极探索,做好服务。

        探索山地“海绵城市”样本

重庆市政协委员况平曾指出:“重庆属典型山地城市,坡地洼地并存,呈现出不同的雨水径流特点。在一些坡度较大的地区,雨水呈快排快泄的规律,但若疏导不当,极易诱发灾害。

重庆雨量充沛,近年来极端天气又时有发生,极易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洪涝等灾害。再加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钢筋水泥建筑大量建设,城市路面硬化比例不断提高,不透水性地面迅速增加。2007年“7.17”强降水、2009年“8.4”暴雨、2010年“7.11”强降雨、2013年重庆西部暴雨等,导致主城区部分地区出现排水不畅、内涝、交通堵塞现象,造成了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可以说,重庆建设“海绵城市”,有其多重现实需求。

为破解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做到科学管理雨水,把雨水蓄起来、用起来,重庆开始了建设山地“海绵城市”样本的探索。2014年,重庆确立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这一试点区域山水特征和地形地貌具有典型的山地城市特点。在此开展试点,其示范效应不仅能辐射整个重庆市域,也将为全国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据悉,该区域目前正着眼于完善“海绵城市”的空间均衡布局和系统治理体系,在城市建设中,突破“以排为主”的传统雨水管理理念,以建筑、道路、绿地等作为载体,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设置可吸水的“海绵体”。与此同时,还将进一步联通、联动市政工程、水道、城市公园、城市湿地等,努力形成全域性“生态治水”格局。

          气象服务城市积涝防御

保障城市排水防涝安全,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由于暴雨径流设计值偏小,直接引发雨水排水不畅,重庆亟需重新核定城市排水管渠标准。而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雨型则是城市排水管渠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市气候中心与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联合完成的主城排水管网规划设计暴雨强度公式和暴雨雨型项目,为做好城市暴雨内涝防御奠定了基础。

重庆市气候中心主任程炳岩介绍:“暴雨强度公式和设计暴雨雨型都是用来计算室外排水设计中的雨水设计流量的。暴雨强度公式是某一时段内平均暴雨强度,是根据历史气象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推导而得;而设计暴雨雨型是降雨强度在时间尺度上的分配过程,是在大量分钟降水过程资料的基础上,选用当地有代表性的降雨场次,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得到,能反映大多数暴雨强度过程的变化规律。

暴雨公式在使用过程中,提高了设计管道的管径,有效指导了工程设计,受到了市政设计公司的充分肯定。《重庆市主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也充分吸纳了两项研究成果,确保了编制结果的准确性。

        创新城镇供水气象服务

去年重庆市铜梁区遭遇“6.30”大暴雨,造成涪江取水主管道严重堵塞,导致城区停水达半个月,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其实铜梁区在城镇供水方面,长期存在着夏季用水缺口大,同时暴雨、高温干旱、冰冻、雷电等气象灾害影响大等问题。

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保障城镇供水安全,气象部门是否可以有所作为呢?铜梁区气象局对该区城镇供水系统开展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并通过取水点水位信息、降雨量、雷电、冰冻等信息的实时动态监测和直观的三维可视化管理,结合专家模型,对城镇供水系统开展了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另外,针对主取水点取水受涪江水位影响较大的情况,该局开展了涪江水位与流域降水量的关系研究,并初步建立了致灾临界阈值的气象风险预警技术模型,为相关预警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精细化专业气象服务,为城镇供水的生产、调度、取水安全等充分保驾护航,2014年气象灾害对该区自来水供应的影响为历年最低,城镇供水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另外,重庆市市政部门目前正在牵头编制城市给水工程计划,以保障生产、工业、生活用水以及水资源安全,重庆市气象局也正在利用降水历史资料积极开展相关研究,为计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重庆市气象部门虽在城市气象服务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结合城市水生态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思路,做好部门间的沟通合作,找好切入点和结合点,使“海绵城市”建设中有更多气象智慧、气象力量。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