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静:3·15主题背后的中国社会变迁

15.03.2015  12:56

        又是一年“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不知什么时候开始,3·15成了普通消费者的“吐槽发泄日”,企业的“劫难日”。自1997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协会已连续19年在这一天开展主题活动。从历年3·15主题变化的背后,我们能看到中国经济社会的哪些变化?今天我们邀请到重庆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佑静进行解读。

      变迁之:消费结构从单一到多元

      90年代的3·15主题关注农村消费者、健康消费、绿色消费多为消费的某个方面和种类,而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变化,3·15主题关注的范围也不断扩大,一些新型、热点产品和服务,如银行服务、快递服务、电信服务、网络购物等重点领域成为3·15关注的热点。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重庆市的恩格尔系数从1997年的65.8%下降到43.8%。在穿用的消费支出中,购买中档、高档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重上升,低档品比重下降;在消费总量中,服务性支出比重上升,商品性支出比重下降;用于精神消费比重上升,用于物质消费比重下降。 此外,高科技的发展,新产业、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不断开拓新的消费领域,促进了消费结构的优化、升级。

      变迁之:消费需求从大众化到个性化

          近十几年国人的消费需求从基本的温饱,到开始追求消费质量和生活乐趣。而在这一消费转型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需求也初步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和多样化的差异。3·15主题从健康消费、明白消费到近年的让消费者更有力量、畅享消费也表现出消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整体上看,消费追求的属性不断增多,不同个人的各种需求属性权重的差异性越来越大。从个体上看,同一个体为满足某一生活需要表现出更多的需求。如为满足休闲的需要,可以有传统的聊天、散步、运动、读书等,还可以有旅行、健身、网上冲浪、电子游戏、购物等等多种选择,由生活情景等不同表现出多样性。

      变迁之:消费模式从店铺购买到网上消费

        近年来3·15晚会针对网购、手机诈骗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也反映了十几年来我们消费模式的变迁:互联网与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消费者主动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消费者在购买决策过程中,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收集商品/服务的信息作为依据,再决定其购买行为。重庆市网购发展迅猛,2014年1-11月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上购物零售额达到270亿元,同比增长92%。

      变迁之:社会价值观从传统意识到契约意识

        从3·15晚会历年主题也可以看出,晚会主题从97年之初的讲诚信,到2004年、2005年的维权以及到今年的携手共治也反映了近十几年来社会价值观从传统意识到契约意识的转变。在从农业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过渡中,由于契约意识缺乏,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三角债、随意撕毁合同、假冒伪劣商品等,随着社会法制不断完善,公民契约意识也不断增强,契约诚信意识逐渐取代中国传统社会的亲情伦理,成为协调社会关系的主要伦理价值观念。

        原文链接: http://www.cq.xinhuanet.com/jrht/201503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