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多举措推动区域教育向内涵发展转型
近年来,沙坪坝区不断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途径,不断充实内容、深挖功能,推动教育从数量向质量、规模向效益、趋同向特色发展转型。
一是把全面规划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引领。把规划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方式,作为引领发展、规范行动的“指南”。在全区层面,编制“十二五”规划、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规划计划,其目标任务达成率均超过80%,高标准通过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认定,成功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在学校层面,大多能够根据规划的目标任务,安排年度工作,推动重要工程项目,过程扎实,效果良好。
二是把常规管理作为内涵发展的根本途径。所有中小学学校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汇编》,制定和落实《学校内涵发展三年规划》和《学校章程》,通过目标管理、人本管理、校本管理和项目管理,强化对学校工作及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形成制度规范,促进学校管理的规范化、最优化。如育英小学实施“科学制度管理+人本情感管理+民主和谐管理”、西永一小实施学业质量“四维”评价、六十八中“四民主两开放”民主管理评价制度、西永中学把管理划分为十大系统、凤凰实验学校建立学校委员会特色管理模式、立信职教中心的扁平化管理模式等值得借鉴。
三是把课堂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阵地。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校级领导走上讲台、参加听评课活动、主持教改课题实验,并在教育工作例会接受点评。学校从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教学条件、教学评价等五个方面,兼顾学科、年段、教师、学生差异,自主构建学校普适性教学模式,催生了凤鸣山中学的“四环两型魅力课堂”、上桥中学的“双主活力课堂”、巴师附小的“三学三疑”课堂等一大批富有本土特色的课堂,树人景瑞小学全校常态性推进翻转课堂教学,构建“众创式集体备课”的教师培养模式,兰韵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
四是把课程建设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重读课标、深研教材”“学科资源库建设”等活动,围绕国家课程,实施个性化教学设计,形成校本化教学资源。通过校际联合备课、优秀拓展课程评选等活动,组织学校和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丰富学科课程资源。如实验一小构建了童真德育、童本课堂、童源讲堂为框架的“童化课程”体系,形成以母语、数学、英语为主的阅读课程体系、整编3套校本阅读教程;康居西城小学实施自主识字改革,形成以积卡升级评价方式为主要特征的大爱课程评价机制;磁器口小学的《童眼看家乡》古镇特色校本教材;六十九中的“二化三型和美”课程;七十一中编写“101件事成长记录册”,开发30余门特色课程;青木关中学的“铸秀”课程;七中成为全市地理、足球两项普高课程创新基地。
五是把教师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关键环节。进修学院建立“一年一小表彰、三年一大表彰”的科研教研资助机制,在高质量完成国培、市培任务的同时,坚持举办“导师(生)制”“名师班”“寒(暑)假培训”,成立“名师工作坊”;搭建“三年一个周期”的教师公开课展评平台,从2013年开始,第一年“树标杆”,树立优质课样板;后两年“补短板”,通过学校、校际共同体、区级“三级”现场公开课展评,确保每一个教师都能达到新课改“合格课”标准。各中小学也从培训修炼、管理锻炼、课堂历练等多个方面,采取切实举措,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如六十四中开展专业班主任和专业学术教师的分类培养;大学城三中成立12个教师工作室;立信职教中心建立训导赛三位一体师资队伍培训模式。
六是把特色发展作为内涵发展的重要路径。各中小学传承历史文化,精心提炼学校办学理念、“一训三风”(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精神文化框架,聚焦管理、课程、教学、教师、学生等核心要素,培育办学特色,开发特色课程,建构特色课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重庆七中的“分层走班”、凤鸣山中学的“魅力课堂”、天星桥中学的“智能机器人”、二十八中的桥牌、三十二中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儿童艺校的“四川清音”社团、大学城第二小学的书法教育、巴师附小的“创客工作室”、五星小学的剪韵书香、金沙街小学的“教学与集邮”等,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