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开八闭 重庆古城门的前世今生
重庆城墙构筑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314年,秦国大夫张仪在渝中半岛尖端和江北嘴修筑土城,史称“仪城江州”,范围大致从朝天门到巴县衙门,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
三国蜀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江州都督李严在旧城基础上新筑江州城,范围扩大到大梁子、小梁子和较场口一线,开设了仓龙、白虎两道城门。
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重庆知府彭大雅改土墙为砖墙,西移北拓至今较场口、临江门一带,范围扩大近两倍,开通了千厮、洪崖、薰风、镇西四道门。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宋代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格局。也就是后来人们常称的“重庆城”。
清初,张献忠极其余部、明军、清军反复争夺攻打,城垣毁坏严重,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四川总督李国英下令修筑城墙,后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又数次修复。
1927年上半年,重庆首任市长潘文华主持成立了新市区管理局,为拓展重庆的城市空间,进行城市扩建以及市政建设,老重庆城墙不幸被打破,仅存通远门和东水门。
解放后几十年的建设,在叠加与覆盖中原母城城垣绝迹于闹市,几乎没有人关心它们的存在,近年拆迁,2012年发掘出人和门,2013年发掘出太平门,也发在下半城密集的民居间残存着大量十七城门的城墙根基。
△太安门附近残存的城墙
石城十丈,环江为池……脑补一个没有滨江路、没有抬高加宽江岸线、没有河滩缓坡,绝崖陡壁的重庆城,如果没有拆除,那一定是震撼世界的建筑奇迹。可惜,我们只能在叹息中感慨……东水门、通远门城门及城墙,太平门、人和门两项新发现亦清理整改,供人们一睹旧城遗容。
△三十年代重庆市中心全景
东水门
东水门及城墙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东正街1号附近,修建于明代,是重庆老城正东的大门。因城门朝东,与东去的长江流水同向而得名。
△东水门城门外景象
△东水门城墙外的竹建民房
东水门城墙面临长江,孤峙江中,险厄天成,气势巍峨,呈现出典型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古城墙。城门上原有门楼非常壮观,二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梁架,正脊中塑有亮丽的宝瓶,脊两端高翘鸱尾,房面飞檐,檐下四角支雕花撑拱……
△东水门城门和门楼
旧时城门内江南会馆、湖广会馆、禹王庙紧邻,商贾云集,大小店铺林立,山货、广货、苏货、杂货等一应俱全,是昔日重庆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东水门及城墙其创建、演变的悠久历史过程,记载着昔日的水码头及重庆母城沧桑的变化,也反映了重庆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东水门城门
△东水门城墙
△东水门古城墙巷道
通远门
通远门及城墙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七星岗中山一路、和平路、金汤街交会处,修建于明代,是重庆陆上通往成都的唯一陆地城门,故名“通远”。
△通远门城门内侧
△通远门城门内侧
△通远门门洞
通远门在城正西,乃重庆城最高处,居高临下,屏障全城,历来为防守要地,佛图关要冲有失,便退守此门。而通远门城破,重庆城则失。
随着历史的变迁,通远门远离了战火硝烟,城门上曾经所书的“克壮千秋”风化不清,修复时已改作了“通远门”,周边加设了城墙公园广场,开辟成了通远门城墙公园,只有那攻城战役的铜雕还诉说着往日风云。
△通远门雕塑景观
太平门
城墙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四方街太平门大码头一带,修建于明代,是重庆老城墙十七门中东南面的开门。城墙坐西向东偏北35度,高7米许,长达200余米,面临长江,居高临深,气势巍峨。
△太平门发掘现场
△太平门及城墙
太平门外早先是木竹集中的地方,“太平”二字,是祝祷木材货运水路平安顺利之意。当年这里水陆码头商贾云集,生意繁忙,人来人往,是繁华的商业闹市。
太平门城内就是巴县衙门、重庆府所在地,中间的老鼓楼为当地一大景观,当地百姓都以此鼓楼报时辰为准。民谚曰:“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极准。开门。”
△太平门外城门
人和门
城墙位于重庆市渝中区储奇门人和湾、邮政局巷一带,修建于明代,是重庆老城墙十七门中南面的闭门。此门内正处重庆各类镇台衙门,所谓天地人和,故名日“人和”。另一种说法就是此门内的区域为药材、山货的交易市场,汇集了各类大小商人的别院、商号及堆栈,相继成立同业公会,同时讲究“和气生财”,故“人和”。
△人和门
城外曾经为人和码头,规模宏大,券洞上大书“人和码头”字,大约二米多见方,围以圆圈。人和门城壁顺山势而筑,居高临深,险厄天成,呈现出典型的具有山城特色的古城墙风貌,具有较高的建筑科学艺术价值。
△人和湾旱桥式码头东端
△人和湾旱桥式码头西端
原标题:重庆城门九开八闭,全国排第三:重庆古城门的前世今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