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总书记用历史语言回答了哪些问题?
11.08.2015 12:52
本文来源: 重庆新闻网
以史资政,以史励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习近平总书记用深远的历史眼光、深厚的历史学识和深刻的历史思维,分析现状、判断趋势、把握未来。在他的历史语言中,我们读懂了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历史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体现,读懂了他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
——回答了为什么要重视和学习历史?
重视历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中国人历来讲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
忧患意识: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在2014年7月7日举行的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活动上,习近平如是说。
学习历史: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学习多重温,心中会增添许多正能量。
——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到平山县西柏坡参观,对当地干部群众说。
——回答了可以从历史中获得什么?
领导干部读点历史,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得以提升
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
——2011年9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话。
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牢记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牢记历史警示,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
——习近平在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肩负历史重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肩负起历史重任,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2014年9月3日,习近平出席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回答了用什么方法观察和研究历史?
深刻认识历史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研究历史不能隔断历史的内在联系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讲话。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放在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中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讲话。
坚持正确的历史观: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加强规划和力量整合、加强史料收集和整理、加强舆论宣传工作,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着力研究和深入阐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等重大问题。
——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进行第二十五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
本文来源: 重庆新闻网
11.08.2015 12:52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让乡村“既有看头又有赚头”——一家央企的“重农兴旅”实践
记者 李勇 张桂林 李松
扎根巴渝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