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杂技达人 玩的就是真把式
忠县三汇镇金龙社区。54岁的孙照云,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人。顶杆、吐火,一身杂技功夫,但是他却没进过专门的杂技学校,甚至连小学都没毕业。
孙照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父亲是石匠,母亲是聋哑人。父亲脾气暴躁,11岁那年挨了打,他离家出走,一直在外流浪。在当时达县一家餐馆,遇到了一个名叫王长发的杂技师傅。这个王师傅来自河南南阳杂技团,他收留了孙照云。在杂技团的七年时间里,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得一身好本领。
每次表演吐火,为了更好的呈现效果,孙照云都要喝上几杯煤油,这么多年下来喝了多少煤油没法统计了。不过俗话说得好:独木不成林。他一个人技艺再好,也是难撑起一整场演出的。这么多年走南闯北,他还有另一个人陪伴。1983年,在武汉演出的时候,孙照云认识了同是剧团演员的王玉芳。王玉芳是湖北人,八九岁就进剧团学艺。两人在一起后,双双从团里辞职,组建了自己的杂技团,四处表演。
从上世纪九十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发展,各种文艺活动日渐丰富,人们的选择也日益增多,孙照云的杂技团解散。和很多打工者一样,他开始南下深圳打工,当起了搬运工。2006年,孙照云结束了十多年的打工生涯,回乡创业。他和妻子成立了忠县女杰乐团。不光对团员要求严格,孙照云自己也勤于练习。别看他五十多岁了,身手却丝毫不输年轻人。2015年,他获得了重庆市首届民间文化艺术之星。
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杂技艺术在中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杂技在汉代称为“百戏”,隋唐时叫“散乐”,唐宋以后为了区别于其他歌舞、杂剧,才称为杂技。中国杂技之乡有很多个,最出名的是河北沧州吴桥,还有山东的菏泽,河南的周口等等。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廖洋益 朱波
原标题:乡村杂技达人 玩的就是真把式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