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服务”赋能 重庆特色书店社交功能日益凸显
市民在钟书阁书店打卡拍照。记者 赵迎昭 摄
坐在宽大明亮的落地窗前,戴上耳机,在轻音乐中开启一段阅读之旅……
4月21日,市民杨玉红来到位于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南之山·城市之丘书店,窗外风景如画,内部环境优雅。“没想到还能边看书边听音乐,书店的服务越来越好了。”她说。
和杨玉红一样喜欢在特色实体书店里阅读的市民还有很多。除了感受纸质书的温度外,还能体验书店的服务或参与其中的文化活动。去年以来,新山书屋、言几又·方寸店、钟书阁等特色书店相继在渝开业,店方通过“书+服务”的形式,满足了市民多样化需求,成为城市中一道温馨的风景。
“书+”模式赋予书店活力
“这里依旧是一家看得见风景的书店。”南之山·城市之丘书店相关负责人介绍,坐落在江北嘴中央商务区的城市之丘,是继南山上的两家书店之后,下山开办的第一家书店。
据了解,城市之丘定位是服务于周边商务办公人群的商务社区书店,因此店方在书籍的选择上偏向于经管等类别。“读者看重的还是书店能够提供高品质的图书和充满特色的个性化服务。”这位负责人说,在城市之丘,读者能品味西班牙美食、参与葡萄酒品酒课程学习等。
在重庆的书店中,还有多家书店和城市之丘一样,选择用“书+”的形式为观众提供多样化服务。例如,去年8月16日,电影《最后的棒棒》在新山书屋举行重庆首场见面会,气氛热烈。除了举办影片见面会、诗歌朗诵会、古诗分享会外,这里还陈列了数百张进口黑胶唱片,可满足读者对高品质音乐的需求。大众书局则通过开展汉风手工课堂等活动,吸引青少年前来感受传统文化。
影响市民生活方式
4月20日晚,重庆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杨家坪商圈的钟书阁。中庭里四面环绕的交错阶梯,呈现出重庆爬坡上坎、山水环绕的地形地貌特征,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打卡。
除钟书阁外,重庆还有多家书店都打出了“颜值牌”。去年11月30日,言几又·方寸店在沙坪坝万达广场开业,这是言几又在全国开设的第53家门店。书店以灰黑色为主色调,白色圆顶灯悬挂在书桌上方,既和周边灰黑色书架相呼应,又形成鲜明对比。
业内专家指出,体验阅读、场景式消费和社交功能,已成为读者对书店的突出要求,提高书店颜值是消费升级的必然结果。
其实,在美丽的“容颜”背后,重庆特色书店还在塑造市民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两年之前,我在精典书店看到范景中翻译的贡布里希(世界著名艺术史家)的著作后,开始对艺术产生兴趣。”市民戴旺说,第一次进精典书店购书时感觉如获至宝,“在别的书店找不到的书可以在精典书店找到。”
之后,戴旺几乎每个月都要花费近千元在精典书店购书。在这里,他还认识了负责选书的工作人员和来自各行各业的书友,遇到共同感兴趣的书时,他们总会热烈交流一番。“书店不仅为我提供了沉浸式的阅读空间,也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
书店找准自身定位很重要
不少市民发现,重庆去年开业的特色书店(院)中,有的书店很精致、小众——曾家岩书院由清代书院改建而成,UG书店则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法国水师兵营旧址内部。
这两家书店通过细分市场、细分服务等方式,找准了自身定位,受到读者依赖。其中,曾家岩书院举办的母城文化系列讲座和主题影像展,让市民感受到重庆的厚重底蕴;UG书店则因陈列了400余册德国艺术书籍出版社TASCHEN出版的书籍,吸引了艺术家等群体前来品读。
如何促进重庆特色书店进一步发展?
重庆出版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邱振邦表示,相关部门可在财政、税收方面对实体书店给予一定优惠,在房地产开发规划阶段,应制定文化配套的硬性指标;书店运营者应与时俱进,调整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营造复合形态、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汇聚读者资源。
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小玉建议,实体书店应明确自身功能定位,内容上打造高质量的书目存储,渠道上实现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审美上挖掘自身特色。
“书店是具有温度与情怀的城市地标,让人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一处静谧之地。”董小玉说,书店不仅是购书场所,更是一种人情味与书卷气的文化象征。(记者 赵迎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