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变小了”——一对中国农民工父子眼中的春运变化
如今,更多农民工选择乘坐高铁返乡。新华社记者耿鹏宇摄
新华社重庆1月31日电(记者刘恩黎、耿鹏宇、王垚)十多年前,回家过年曾是毛如安和毛明祥父子俩乡愁中的一“劫”。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庆市丰都县名山街道农花村农民毛如安就开始辗转中国多地务工。每年工期结束,返乡过年时毛如安的心头总是几分欢喜几分忧。
以前,毛如安先要坐火车到重庆主城,再坐4个小时汽车返回丰都县城,从县城到村子里则还要到兴义镇坐1个多小时的轮渡再步行回家。
“有时到县城时间晚了,轮渡已经停运,就只能在县城亲戚家或旅店住一晚,第二天再走。”毛如安说,要么给亲戚添麻烦,要么自己花钱心疼,以前回家路上总觉得心酸。
那些年,毛如安回家时会扛一个蓝白色布袋包,再拎一个黑色手提包,还要再拿一个塑料桶存放一些怕挤压的物件。这些行李中装着他外出务工的生活用品、干活儿工具,“加起来至少有五六十斤重”。
“我知道何时出发,却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到达。”56岁的毛如安说,“有时一两天的路程却要走上三五天”。
背着几十斤重的行李辗转于车站、码头是常事,准备的干粮吃完了,碰上沿途没有地方买,毛如安就只好饿着。
“有时手机没电了没法和家人联系,耽误久了家里以为我走丢了呢!”毛如安回忆,2005年春节,他从黑龙江省密山市回家,一路颠簸了60多个小时,到家时脚已经肿得像馒头一样。“回家过年是咱中国人的根,苦就苦点吧,管它多久,100个小时也得回!”
从2003年起,他的儿子毛明祥也加入了中国数以亿计的外出务工人群。之后,父子俩与其他农民工一样每年都奔波在家与工作城市之间。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652万人,比上年增加481万人。
一开始,毛明祥是跟着父亲一起打工,后来就分开到不同的城市务工。毛明祥今年31岁,在山东打工,而父亲则在北京打工。
中国铁路建设近年来发展迅猛,丰都县也通了高铁,车次、线路明显增加,选择多了、票也好买了,毛家父子俩回家再也不用吃那么多苦。己亥猪年春节将至,父子俩已约好大年三十晚上要回到重庆丰都家中一起吃团圆饭。
毛如安如今乘坐高铁从北京出发,10个多小时后就到家了,和儿子前后脚,一家人终于能吃个团圆饭。
如今回家早上出发,当天晚上就能到家,父子俩谈起“春运”的变化颇为感慨。
毛明祥外出务工的前几年,回家还要一路转乘大巴车,后来有了绿皮火车,现在有了动车、高铁,“以前回家路上至少要花二十几个小时,现在早晨出发,晚上还能赶上家里晚饭,回家越来越方便了。”毛明祥说。
回到家中的毛如安、毛明祥父子。新华社记者耿鹏宇摄
而在父亲毛如安的记忆里,外出务工之前,毛明祥只出过一次丰都:和父亲坐了一天一夜的轮渡一起到重庆市区走亲戚。
毛如安的父亲是一位农民,在村子里做农活为生。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交通不便,毛如安的父亲连县城都很少去,去趟县城买肥料、日用品,单程就要沿着江边的土路走两个多小时。
“那会觉得进趟重庆城,都算出远门了,现在50分钟!”2013年12月28日,丰都进入“高铁时代”。毛如安感叹说:“几十年过去,自己老了,可世界却小了。”
从前,父子俩总要提前十几天买回家的票,常常要在售票窗口排很长时间,还不一定能买上合适的车次,“只能碰运气,买上什么票算什么”。
毛如安回忆,如果是绿皮车的站票,过道里挤得无处下脚,想上个厕所,少说也要排半小时的队。
“现在回家的车票在手机上就能买,购票后刷身份证直接乘车,方便多了。”毛明祥说。
“现在坐高铁是真舒服,一人一座,大家文明有序,让人心里舒坦!”谈起高铁的乘坐体验,毛如安赞不绝口。“现在知道几时出发,就知道几时到达,出门在外、有家好回,我们的日子如今衣食住行样样好。”
编辑: 李海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