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云南50年,他曾任昆明世博园工程总监
1965年的一天,重庆近2000名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奔赴云南,他们是为云南的建设而去。孔继东就在其中。 50年后,本报记者从重庆出发,来到云南,寻找当年那些往事,看见的是一位古稀老人。他说:“人生中抓住了两次重要机会。”接下来,希望能够找到当初在重庆渝中区就读的小学。
为边疆建设来到云南
1964年,孔继东刚初中毕业,从学校团支部那里得到一个消息后,他就一心想去云南。
“母亲和两个姐姐很舍不得,一直哭,北大毕业的父亲还是很支持。”他称,在重庆的动员会上,云南建工集团的一位负责人就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即将要去的那个地方比较艰苦,但这是为了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听到能为祖国建设做贡献,更加坚定了孔继东的信念。抱着为国立功的梦想,1965年,他和2000多个小伙伴背着行李,就来到了昆明。
那年重庆到昆明还没有通火车,得坐大卡车。他们从重庆到昆明,坐了七天八夜,在卡车上,把行李卷当坐垫。“路途中,一帮年轻人有说有笑,很开心。”
在昆明一干就是50年
这之后,孔继东就与昆明的建设联系在一起。
刚到昆明,他被分到昆阳磷肥厂,干的是挖土、推车等体力活。用他的话说,心理落差很大。在休息两天后,工厂发了被子、蚊帐以及吃饭用的大瓷碗,还有20多元的路途补贴费。
虽然是体力活,但孔继东没有任何怨言,没有喊累。孔继东回忆称,当时心里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干革命,即使找伴侣也要找革命伴侣。这期间,他一直在做地基基础研究,并多次获得云南省的科技进步三等奖。
到昆明一个月后,出现了转机。因干活出色,他获得了厂里的表扬。“当时一心想的就是好好干活,把活干好,为国家立功,被表扬了,很高兴,说明得到了认可。”
正因为此,原本三个月的学工,他在一个半月后就被抽调回了公司总部所在地昆明学习石材、混凝土试验。
这一干就是50年。
为建世博会宴会厅三个月住工地
用孔继东的话说,在他的工作履历中,有两次天上掉馅饼的机会,他都抓住了。
1997年,国家科委发布文件,要求地方科研所有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孔继东所在的科研所在列。“同年4月,我们开始筹建云南世博建设监理有限公司。”他称,因没有人,还去别的单位借人,最多时借了70多个人。
公司建成后,最为重要的一个项目就是1998年建设的世博会千人宴会厅。孔继东告诉记者,从开工到结束仅半年的时间,建成了10000平方米的千人宴会厅,其中有三个月,没有回一天家,吃住全部在工地。1999年4月30日举行完政府招待会后,他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地。
2000年这个公司再次改制为民营企业,作为创始人的他,接手了这个公司。从国有企业变为民营企业,他成了董事长。如今公司拥有500多人,在四川、安徽、海南、湖南、贵州等省份有20多个分公司,年合同金额达到8000万元以上。
对重庆的记忆停留在16岁
昆明,成了孔继东的第二故乡。他在昆明的住所,也就成了重庆老乡的落脚点。
孔继东称,他对重庆的记忆停留在16岁之前。他的记忆中,他家搬了几次。2014年他回重庆时,发现家附近已经变得认不出来。不过,他还清晰地记得人民公园。“我学会游泳就是在渝中区人民公园那里的游泳池。”
“我们家里有五口人,父亲母亲以及两个姐姐,靠父亲一月50多元的工资养家,生活很拮据。”他称,因没有钱买滑冰鞋,他就去帮别人做清洁,获得报酬后去买鞋。说到这里,他还感叹现在的小孩动手能力远不及那个年代。
人物
孔继东,1948年生于重庆,1965年奔赴云南,一直扎根云南城市建设。由他担任工程总监的昆明世博园,入选中国十大园林建筑。
声音
“在我记忆中,当时的解放碑是最高的建筑,这个印象深刻。”
对话
希望找到当初就读的小学
问:对重庆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答:在我记忆中,当时的解放碑是最高的建筑,这个印象深刻。
问:下次回重庆有什么愿望?
答:就是下次再回重庆,希望能找到当初就读的那所官井巷民办小学。
人气榜周榜第二期庄园主慕云摘冠
上周报道的“逐梦他乡重庆人”中,谁的故事最令你感动?昨日,记者了解到,伊利杯“‘逐梦他乡重庆人’人气榜”周榜第二期投票结束,慕云以51447票夺得本期周榜冠军。
关注“重庆晨报”、“逐梦他乡重庆人”微信公众号,进入投票页面即可参与投票。每周,组委会将从人气榜榜首人物获得者的投票者中抽取10名粉丝,送出奖品。
1965年的一天,重庆近2000名十六七岁的年轻人奔赴云南,他们是为云南的建设而去。孔继东就在其中。
50年后,本报记者从重庆出发,来到云南,寻找当年那些往事,看见的是一位古稀老人。他说:“人生中抓住了两次重要机会。”接下来,希望能够找到当初在重庆渝中区就读的小学。
本报记者 黎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