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公安---扶贫攻坚战中的排头兵
编者按:近日,我办领导在云阳县上报的有关简报上批示:“云阳县公安部门,本身工作繁忙,带头响应市委市政府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号召,工作再忙也要选出精兵强将去当排头兵,为云阳县委政府分忧,为贫困群众解愁。该局局长、政委高度重视,领导班子一班人认识非常到位,合理调剂力量,有帮扶队伍,有具体措施,有明显成效。做到了本职工作和扶贫工作两不误。该局派出的党委委员副局长彭龙明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率领本局的四名同志,吃、住、工作在远离县城数十公里的贫困村帮扶。深受被帮扶贫困村的干部群众赞扬,也被有关媒体作了报道。他们那种千方百计为做好帮扶工作,让被帮扶贫困群众早日摆脱贫困的誓言和行动,践行了人民警察情系贫困为民服务的宗旨。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和宣扬。”现转发2篇文章,供学习借鉴。
附一、《2015年云阳县公安局精准扶贫工作做法》
一是县局党委高度重视,带头执行到位。 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动员部署大会召开后,云阳县公安局党委高度重视,积极行动,迅速成立了由局长龙庆为组长,局政委赵吉春为副组长,其余党委成员为成员的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扶贫工作办公室,由党委委员、政治处主任丁志云兼任办公室主任;选派了由党委委员、副局长彭龙明同志为扶贫工作队队长的驻村工作队。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全员抓,驻村工作队具体抓的精准扶贫工作格局。县局主要领导10余次进村入户调查了解情况,研究解决各方面的困难,并多次召开扶贫工作例会,专题听取阶段性扶贫工作情况,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的工作; 驻村工作队长期坚持吃在村、住在村,密切与镇、村干部及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宣传政策、协调服务,督促规划实施,指导产业发展,全面了解、掌握全村的扶贫工作动态,统筹思考谋划帮扶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认真履行好帮扶单位所肩负的责任。
二是帮扶干部尽心尽力,走访落实到位。 按照市管干部帮扶5户,局党委干部帮扶4户,中层干部帮扶3户的要求,派出机关干部91名,对结帮扶的民富村、大树村、鸡鸣村3个村的建档贫困户261户927人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并明确包户责任和要求。县局主要领导和驻村工作队长时时提醒、督促、要求包户干部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切实认真地履行好个人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责任,详细了解家庭情况,细致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切实帮助贫困户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探索致富门路。10月21日,县局组织包户干部集中进村入户,到所对结的贫困户调查了解、沟通掌握情况,帮助贫困户力所能及地解决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并保持与贫困户的经常性联系,为他们提供信息、接洽协调、打气鼓劲、排忧解难。通过扎实走访帮扶,累计发放精准扶贫政策宣传资料500余份,收集群众意见建议88条,为贫困户制定致富发展规划276个,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和困难132个。有效增强了县局帮扶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大力推动和促进帮扶村的脱贫进程。
三是精准掌握贫困村整体情况,狠抓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 通过帮扶干部集中进村入户实地察看,查阅资料,同镇、村干部和群众广泛多次座谈,和驻村工作队长时间驻村帮扶,全面了解、掌握帮扶村包括人口结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资源状况、地形地貌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根据2015年整村脱贫规划,在对民富村全面深入掌握情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研究制定脱贫发展规划。合理规划完成硬化长6.5公里的村级公路1条,新修硬化人行耕作便道0.69公里,整修硬化水渠2.675公里,结合农业开发项目,超前规划完成长1.3公里的组级公路6条,整修山坪塘7口,新修大堰1.1公里,坡改梯100余亩,人行便道0.8公里;新建的村便民服务中心1个。目前,多项工程顺利竣工,少量建设正加紧推进。紧紧围绕大阳乡“115”产业发展规划,以“公司+农户”的模式,为民富村规划发展“桑枝菌”10万段,“高山李子”500亩,“优质水稻”1000亩;另外,民富村还积极扩大蚕桑养殖规模,现已栽种桑树700亩,养蚕280张。有效建立了民富村特色产业经济支撑,有效解决了民富村基础水利设施薄弱难题。
四是精准掌握 贫困户家庭情况,大力实施“滴灌”帮扶。 通过召开“村民院坝会”、“贫困户专题会”、入户座谈,尤其是与当家人座谈,全面细致地了解、掌握每家贫困户家庭人口状况、劳力素质、手艺技能、收入结构、主要收入来源,致贫原因、脱贫发展的意愿等方面的情况,为每家贫困户量身制定脱贫发展规划和具体困难具体帮扶。通过对民富村55户精准贫困户仔细调研,量身规划了特色产业发展“桑枝菌”贫困户8户,栽种“高山李子”贫困户6户,种植“优质水稻”贫困户22户,栽桑养蚕贫困户19户,全村精准贫困户实现了产业发展全覆盖。另外,根据村民偏好和实际,积极鼓励村民养猪、养羊、养鸡、养鱼和外出务工等增加经济收入模式,全面拓宽村民经济来源。对民富村刘应胜等少数因病、因残、年老等特殊原因无力脱贫的,县局积极协调和帮扶,充分发挥社会救助托底功能,将其纳入农村低保。对民富村任善清等7户深度贫困户,县局多方筹措资金近10万元,特地为其房屋修补、墙面粉刷、生活用品添置等,大力改善他们生活质量,让他们实实在在感受到党委政府的温暖,真正做到“滴灌”帮扶,精准到位。
附二、|《云阳县公安局副局长彭龙明任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帮乡扶贫故事》
彭龙明,男,汉族,现年50岁,研究生文化,中共党员,云阳县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大阳乡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民富村“第一书记”。
2015年7月以来,在新一轮“精准扶贫”工作中,按县里安排,他来到偏远的大阳乡民富村,担任该乡帮乡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和民富村“第一书记”,负责鸡鸣、大树、民富三个贫困村整村脱贫工作。
彭龙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工作中,他牢记使命,情系村民,迎难而上,积极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工作有力,成绩突出,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和贫困村群众的普遍好评:其先进事迹,多次被县报社、县电视台采访报道;其典型做法,在全县扶贫攻坚推进大会上进行积极推广交流;2015年全县整村脱贫目标检查验收,民富村帮乡扶贫工作获得考核第一的优异成绩。
真情走访解难事
民富村5组村民刘应胜,几年前因脑溢血造成脑瘫,丧失了劳动能力,行走不便。后来,为了治病,老刘将家里的摩托车卖给了同村的一户人家,但由于买家外出打工,过户手续一直无法办理。按照“户头上有机动车辆的家庭不能享受低保”政策规定,老刘和妻子因此享受不到低保待遇。
“为了给丈夫治病,能够借的都借了,目前一家人的生活还是远在云南的娘家人东帮西凑过日子。”面对上门走访的彭龙明,刘应胜的妻子伤心地说。自从丈夫生病后,她家生活度日如年,而自尊心强,又爱面子的丈夫竟两次背着家人悄悄爬到附近水塘寻短见,欲一死了之。
群众的困难,就是干部的困难。了解这一情况后,彭龙明当即安排专人负责帮忙办理摩托车过户事宜,并亲自与当事人双方和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还跑上跑下,自掏腰包帮刘应胜支付摩托车过户相关费用。现在,乡里已将刘应胜家的低保名单上报县扶贫办,老刘一家又燃起了生活希望。
精准识别贫困户是精准脱贫的关键。作为“第一书记”,彭龙明经常与驻村队员一起走村串户,积极向贫困群众宣传国家精准扶贫方针政策,仔细讲解乡党委政府扶贫优惠补贴信息;挨家挨户走访记录贫困村民家庭劳动力、经济收入、贫困原因、致富需求等情况。每天早出晚归,顶烈日,冒风雨,爬坡上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汗水湿透了衣衫,脚上磨起了血泡,累得腰酸背痛,直不起身......高强度的工作,同行村干部都感到体力不支、受不了。可他常叮嘱队员说,扶贫攻坚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了贫困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干部苦点累点算不了什么。
在彭龙明的带领下,不到半月时间,扶贫驻村工作队的足迹踏遍了大阳乡3个贫困村。精准完成了3个村2140户7096人的入户摸底走访,对3个村建卡贫困户261户927人进行了无异议公示;实现了县局91名中层以上干部与贫困户的帮扶对接;对村情村貌、基础设施、特色产业也有了清晰了解,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目前累计帮助贫困村民解难事,做好事,干实事130余件,对民富村任善清等7户深度贫困户,积极向县局争取资金近10万元对其进行房屋整修、生活用具添置等精准帮扶。
抓住优势奔致富
走访中,彭龙明了解到多数贫困户有致富愿望,但苦于没有好点子,找不准自身优势,迈不开脱贫第一步。
其实,位于云阳东部的大阳乡民富村,尽管海拔1000米以上,离县城85公里,在区位上不占优势。但这里山势平缓,土质肥沃,气候温润等资源禀赋却得天独厚,发展大阳米、高山蔬果、蚕桑养殖、桑枝菌等产业具有先天优势。
如何才能让优势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让贫困群众走上致富之路?这是彭龙明进村以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大阳乡党委政府提出“公司+农户”经营模式的“115”特色产业规划,给民富村脱贫致富带来了希望。
“种桑枝菌!”彭龙明在前期调研中发现,1袋桑枝菌,最低能保证赚7元钱,而且民富村有栽桑养蚕的基础,家家户户都种有不少桑树,太多的桑树枝条用作柴火燃料。如果把这个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延长产业链条,一定能带领不少贫困户脱贫致富。
想好就干,他邀约上村里几户贫困村民来到临近的大树村,多次实地学习观摩桑枝菌种植技术,向当地能人桑枝菌种植专业户邓高东“取经”。
“这真是一个致富的好门路啊!要是我们村也有这样的产业就好了!”在桑枝菌种植基地,看到一排排菌袋上长满了一个个黑绒绒、胖嘟嘟的桑枝菌,面对面听着技术员算着一笔笔让人心动的经济账,得知桑枝菌种植管护环节并不复杂时,贫困户朱国菊不由得惊叹起来。可一想到种植桑枝菌的前期资金投入,朱国菊又打起了退堂鼓,有些摇摆不定,“效益是不错,我们也想种,但哪里来的本钱?”
“你们种1个菌袋,只需花2元钱,政府补贴之后,你们自己出的资金就很少了。如果资金实在还有困难,我们与银行联系,帮你们贷款。”为了打消贫困户顾虑,彭龙明一边算着经济账,不断的给贫困户加油鼓劲。
就这样,通过带领贫困村民实地参观考察,面对面算经济账、收益账,用“贫困户专题会”、“村民院坝会”等方式,积极宣传政府优惠政策,很好的让村民找准了自身发展优势,有力激发了贫困村民发展产业致富的热情。
截止目前,民富村已规划发展“桑枝菌”10万段、“高山李子”500亩、“优质水稻”1000亩、“栽桑”700亩、“养蚕”280张。全村55户精准贫困户,根据各自需求都意向选择了产业发展项目,规模在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10余户,实现产业发展全覆盖。还结合村民偏好和实际,积极鼓励养猪、养羊、养鸡、养鱼和外出务工等增加经济收入,全面拓宽村民经济来源,不断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迎难而上断穷根
“村里连个像样的服务中心都没得,老百姓咨询个政策、开个会都不方便。”
“蚕桑养殖是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产业,但由于没有标准蚕房,不少村民如今还将蚕养在灶屋里,哪来的规模嘛。”
“路不通,车辆进不来,卖个肥猪要抬到几公里山路外,价格要掉一大截,蔬菜水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换不了钱。”
“水塘装不住水,渠堰也漏水,成片的稻田庄稼得不到灌溉,啷个有好收成嘛。”
.....这是彭龙明刚到民富村走访,听到村民普遍反映的一个个让人头疼的老大难问题,这些问题就像一个个难以根治的“穷病根”,深深的困扰着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
“比我想象的贫困程度和工作难度大得多。”走访结束,作为“第一书记”的彭龙明,深感肩上责任的重大。
是迎难而上还是回避退缩?彭龙明选择了前者。
不断穷根不罢休!为切实解决这方方面面的难题,彭龙明整日吃在村、住在村,和村支两委干部一起细致规划,认真商讨解决方案。
为加快基础建设进程,他经常风尘仆仆跑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协调资金。在他的多方奔走下,民富村累计落实帮扶资金700多万元,有力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和难题。为确保工程质量,彭龙明多次找到施工方交心谈心,语重心长的讲述把民心工程办好办实的道理,并经常带领工作队员及村支两委干部深入工地,严格督导检查,对质量问题“零容忍”。
短短几个月时间,在轰轰烈烈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热潮中,民富村顺利规划完成村级公路硬化6.5公里,水渠整修2.675公里,新修硬化人行便道0.69公里;结合农业综合项目开发整修山坪塘7口,新修大堰1.1公里,坡改梯100余亩,人行便道0.8公里,超前规划完成组级公路硬化1.3公里。另外,新建的村便民服务中心也正在加紧施工中。昔日贫困的民富村,如今一派欣欣向荣。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