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让城乡居民享受便捷文化服务
“只要有空,我就会到这里学习一些书法和绘画的小技巧。”8月17日,北碚区文化馆数字文化体验厅,市民唐明先生正在按照屏幕上的指示,一笔一划地练习毛笔书法。他告诉记者,家门口就有一个免费的数字文化馆,随时都可以来学习书法,而且不浪费笔墨。
除了书法体验,还有360度全息投影展示非遗文化、编曲体验、虚拟演播室等……近年来,我市各级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融入“互联网+”
推进“全民艺术普及”
与唐明一样,北碚区歇马镇天马村的张大妈常到村文化室里,通过网络进入该区文化馆远程学习舞蹈。“有了这个不花钱的‘老师’,麻将也不打了。”她说。
北碚区文化馆是一个集远程培训、文化体验、资源加工等为一体的区级数字文化馆,它只是我市各个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服务大众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截至去年末,全市共有41个文化馆、102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举办各类文化培训班5230次、展览展示活动635场、公益性讲座755次、文艺活动4591场,极大丰富了全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我市积极将“互联网+”融入文化馆(站)工作中,大多数文化馆(站)都可以实现网上报名、抢票、转发宣传、评选、调查反馈等互动活动,为全民艺术普及构建了新阵地、新平台、新空间。
“市文化馆、市群众艺术馆还开设了彩铅画、戏剧表演、街舞等课程,受到年轻学员欢迎,走出了一条吸引年轻人参与的新路子。”市文化馆办公室主任张华说。
科普活动天天有
“看!用3D打印的圆明园多漂亮!”7月1日下午,重庆科技馆,著名古建筑学家郭黛姮团队核心成员李公立在这里举办了一堂名为“文物若有一张不老的脸”的讲座,带领观众体验数字科技的魅力。
1万余件历史档案,4000多幅复原图纸,2000多座数字模型……这堂精彩的讲座,以三维建模、VR、AR等形式,数字化重现圆明园盛世之景。活动现场,观众还参与“3D打印建筑文物”等活动。
这样的活动在重庆科技馆并不鲜见。
“我们一直在思考,在满足大众科普要求的同时,如何在技术与观念日新月异的时代把科技馆做出十足的‘科’味。”重庆科技馆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重庆科技馆在展厅内常设了411件套展品,内容涵盖航空航天、微电子技术、信息通讯、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多项学科领域,仅今年1月至7月31日,已累计接待观众176万余人次。
有了好的展品,更需要好的活动来激发青少年了解科学、学科学的兴趣。近年来,重庆科技馆针对青少年年龄特征,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等方式,开展了精彩纷呈的科普活动。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重庆科技馆已举办主题科普活动439场次,开展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716课时,公益导览1226场,科普活动天天有。
与此同时,重庆科技馆还定期举办科学、自然、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讲座和实践活动,例如,“小小科技辅导”培训、“机器人好朋友”科普剧等。“这些活动既好玩又长知识,让我对科学小常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民小学三年级学生小罗这样说。
量身定制课程
为孩子插上飞翔的翅膀
6月4日,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车田乡中心校传来阵阵欢快的歌声,在音乐《奔跑吧蜗牛》的伴奏下,学校的孩子们扮演起森林里的各种小动物,他们又唱又跳,演出了一场欢乐的儿童音乐剧。
这是重庆市少年宫“情暖童心·流动少年宫”爱心团队在该校举办的一场音乐培训活动。这项活动是由共青团重庆市委和市少年宫等联合实施的一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
“我们首先摸清深度贫困乡镇贫困留守儿童基本信息,收集并建立起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贫困家庭儿童和父母双亲或一方在外务工的贫困留守儿童的资料档案。”市少年宫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了解贫困地区学校的基本需求后,市少年宫将针对孩子们的兴趣特长和艺术学习基础薄弱问题,为他们量身定制了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活动计划,打造专属的课程体系,精准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