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秀山:党建扶贫“五大行动”巩固脱贫质量(《重庆扶贫专报》第二十三期)

12.04.2019  06:13

  秀山县始终坚持抓党建促脱贫,充分发挥党建工作基础性、关键性、保障性作用,以“五大行动”为统领,做到“四个不摘”,持续巩固提升“摘帽”成果质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一、实施“能人汇聚”行动,强化脱贫攻坚智力支撑。一是搭建服务平台。实施“筑巢引凤”计划,搭建公共职介服务、职业中介机构市场、互联网信息发布三种平台,补充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农业技术等急需紧缺人才210人,回引本土人才268人,聘请专家人才顾问50余名。二是注重能人带动。树立脱贫先进典型,鼓励本村能人带动产业发展。其中,致富带头人白天树发展蜜蜂养殖,吸引23人返乡创业,年产值近1000万元,带动293户农户年均增收1.7万元,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三是强化人才培育。依托农村电商线下武陵生活馆基地,贫困村全覆盖建立“乡土人才超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电商培训、“边城秀娘”等,新发展农村电商致富带头人47人、农特产品电商企业192家。

  二、实施“力量帮扶”行动,建强一线战斗堡垒。一是村企结对。实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扶贫助学等活动。32家民营企业投入扶贫项目62个,涉及54个村(其中贫困村25个),5331个贫困人口,到位产业帮扶资金1293万元。二是城乡结亲。采取机关党组织与社区党支部“一对一”联建方式,21个机关党组织结对联建21个城市社区党支部,探索机关党建与城市社区党建工作有效融合,进一步推进部门资源整合,服务下沉。创建常态化服务品牌项目21个,结对帮扶特殊群体63户,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21支。三是行业结盟。教育、卫计、畜牧、农业等行业领域部门结盟助力脱贫攻坚,分时段、分片区发挥行业优势,开展专项活动服务贫困户。建立大病医疗补充保险等6大保障机制,462名医务人员与765户因病致贫返贫家庭建立“1+X”的结对帮扶关系。

  三、实施“攻坚激励”行动,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一是树立厚爱激励“风向标”。坚持脱贫一线锻炼、考察、识别干部,提拔重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30名,6名一线扶贫干部或集体受市级表彰。二是强化待遇保障。按照每村不低于2万元的标准划拨驻村工作经费,为驻村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落实生活、交通和通信补贴,强化驻村保障。85个贫困村、21个扶贫重点村派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292名,实现全覆盖。三是夯实阵地建设。投入175万元,新建或改建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按25万元/个的补助标准,新建官庄镇大杉村等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按10万元/个的补助标准,升级改造溪口镇黄杨扁担村等5个村级便民服务中心。

  四、实施“作风攻坚”行动,增强脱贫攻坚内驱动力。一是强化思政建设。坚持把《宪法》《党章》等党纪法规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全覆盖、精准化轮训基层党组织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员1365名。二是强化作风建设。开展基层干部作风专项整治,对照“十不选”要求严把基层干部政治关、品行关和廉洁关,对1324名村专职干部进行前科劣迹筛查,对情节严重的12人责令辞去村干部职务。三是抓实“关键少数”。对24名县级联系领导、镇街党(工)委书记和部门单位“一把手”三个关键力量,实行责任捆绑、一体问责,“定点包干”县级扶贫重点村,始终保持以上率下、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五、实施“文化扶志”行动,凝聚脱贫攻坚全民合力。一是文化修德。探索实施“校村联合”模式,与辖区“边城绣娘”等培训学校对接,引导农民依托传统歌舞文化宣扬孝道、敬业等道德情操,编排苗族舞蹈《爷爷的梦》《采茶女》等80余支。其中,花灯小戏《年关宴》代表重庆市参加江苏昆山举办全国百戏盛典。二是文化带动。推进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与电商扶贫融合发展,依托“武陵生活馆”等农村电商平台,推销金珠苗绣、土家织锦等特色文化产品,年均实现文化产业销售8000余万元,带动1万余户贫困群众增收。三是文化扶志。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工作,通过村民院坝会、编排文艺作品下乡巡演等形式,强化贫困群众进行思想教育,引导其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目前,开展流动文化服务进村219场次,惠及群众11万人次,惠民电影放映1327场,惠及群众23.8万人次。

  

(根据秀山县扶贫办有关材料整理)

政策法规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