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房像搭积木 不用水泥砖瓦 这个产业在渝“钱景”3000多亿
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生态城的天海星两江数码工坊工地 记者 钟志兵 摄
9月20日,位于两江新区水土高新生态城的天海星两江数码工坊二期工地显得很安静,没有繁忙的工人、搅拌的机器,只有几十根钢柱。
如果告诉你天海星两江数码工坊二期总建筑面积有7500平方米,却只需要180天竣工,可能没人会相信,但这却是真的。原来,天海星两江数码工坊二期是我市首个采用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产业园区。
记者从市城乡建委获悉,市城乡建委和市经信委日前联合发布了《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简称《规划》)。根据《规划》,重庆正在规划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力争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重庆装配式建筑产业才刚刚起步,数量少,规模小,那么这条路应该如何走呢?
现场
没有水泥砖瓦 不像施工工地
9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两江新区水土高新生态城的天海星两江数码工坊二期工地。记者看到,工地上只有几十根立起的钢柱,没有成堆的水泥、河沙、砖瓦,也没有成捆的钢管,更没有一台水泥搅拌机器,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在建施工工地。
“我们的基础施工已经完成,就等着月底吊装梁、楼梯、阳台等各型混凝土预制部品、部件。”施工方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两江数码工坊二期总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6月开工,只需要180天就能竣工。
天海星集团总经理马海告诉记者,数码工坊二期是重庆首个采用装配式建筑体系施工的产业园区,其建筑采用了领先水平的钢骨混凝土组合结构装配式建筑工艺施工。
“在工业化建造模式中,只需要像制造零部件一样,在车间生产制造出梁、柱、楼梯、阳台等各型混凝土预制部品、部件,然后运到工地上,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即可。”马海说:“由于行业及工艺不同,企业对厂房层高、柱网、楼面荷载等建筑参数的需求不尽相同,如果按照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艺大规模建房,会给入驻企业投产带来工艺改造和装修的麻烦。”
现状
成本高导致装配式建筑稀少
“虽然建房如搭积木一样快捷,装配式建筑产业也正在兴起,但是重庆的装配式建筑却很少。”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曹勇告诉记者,目前重庆仅天海星两江数码工坊、涪陵新城区中科大厦等少量建筑采用装配式建筑工艺施工。
记者从中科大厦工程项目部获悉,中科大厦建筑所需的钢梁、钢柱以及楼板、楼梯、内外墙板、楼内卫生间全部都在工厂车间生产,建筑工人只需如同搭积木一般,将这些构件进行吊装和拼装即可。“我们在工厂车间预加工构件,实现整个大厦的施工工期比传统建筑缩短三分之一,混凝土用量减少50%,建造过程中的粉尘、噪声、废水和建筑垃圾等减少80%以上,真正实现了绿色建筑。”中科大厦工程项目部相关负责人说,工厂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构建尺寸精度可以由传统建筑人工现场作业的厘米级提高到毫米级,房屋质量更高。
装配式建筑有很多的优点,为什么开发商或建筑商不使用呢?
“从施工的时间和质量上来说,我们巴不得采用这样的施工方式,但是装配式建筑的工程造价与传统式建筑工程造价相比要高很多。”中央公园某楼盘的建筑商负责人宋某告诉记者。
我市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相关负责人吴先生告诉记者,装配式建筑是一个好东西,但从开发成本来说,他们经过论证发现,虽然工期缩短了很大一部分,但还是没有办法抵销材料成本。“这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重庆生产装配式建筑构件的工厂少,没有办法大规模提供各种构件,其成本就降不下来。”吴先生说。
天海星集团总经理马海告诉记者,他们的预制部件均在贵州毕节加工,加工完成后,运输到重庆来组装。“如果重庆本地有更好的生产装配式建筑构件工厂,我们会考虑本地,而不是跑到外地去订购,运输成本太高。”
生产基地及企业仅十余家
永川九永高速沿线的收费站管理办公楼从表面上看与传统建筑没什么区别,但是它们却是采用装配式建筑工艺建造。该楼是由中交一公局重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建造。
记者获悉,2017年1月,中交一公局重庆城市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永川建成投产,年产预制构件15万立方米、市政构件10万立方米。永川区城乡建委建管节能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永川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比较快,除该公司外,还有中交世通公司钢结构项目预计2018年建成投产,设计年产桥梁钢构、轻钢结构8至10万吨。
记者还了解到,重庆首个大规模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已落户九龙坡区。
据了解,这个生产基地位于西彭园区,总投资约5亿元,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占地约250亩,其中一期100亩,2017年6月建成投产。一期实现PC(预制混凝土)构件年生产能力30万立方米,装配式建筑年产120万至150万平米,年营业额约10亿元。
曹勇说,在我市还有一个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位于綦江。“我市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和企业,目前还是数量偏少,只有10多家。”他说,对于全市整体的需求来讲,这些企业的产能只能说微不足道。
破局
降低综合成本抵消直接成本
一幢大楼有直接成本和综合成本。其中直接成本主要是水泥、河沙、钢筋等建筑材料。曹勇说,使用传统的建筑方式,一幢楼的建筑材料比如是1000元/平米,但是使用装配式建筑,采用PC(预制混凝土)构件,其材料成本要提高15%,即1150元。“每平米多150元,如果是修建10万平方米,1500万元,就是一个不小的投资。”他说,这是为什么装配式建筑发展这样慢的原因。如果把成本降下来,装配式建筑发展会很快。
那么该如何破局呢?曹勇认为可以从降低综合成本入手。
“综合成本包括财务成本、人力资源管理成本等。”他说,只要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多,生产企业多,运输路途和时间短,其综合成本可以大大降低,比如缩短了工期,人工工资减少,运输成本少,投资方资金回笼快等,节约的成本可以抵消增加的成本。
重庆市建筑节能协会算了一笔账:建筑材料要提高15%,但是如果装配式建筑产业达到供需平衡的情况,其综合成本会降低20%左右。“这样算下来,开发商或投资方还可节约5%左右。”
目标
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产业
产值3000亿元以上
记者获悉,市政府办公厅在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中指出,鼓励全市发展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及现代木结构件,还明确重点发展区域从2018年3月1日起,积极发展区域从2019年1月1日起,鼓励发展区域从2020年1月1日起,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主导建设的建筑工程项目;装配式建筑发展专业规划中的建筑工程项目;噪声敏感区域的建筑工程项目;桥梁、综合管廊、人行天桥等市政设施工程项目,均要采用装配式建筑或采用装配式建造方式。
记者获悉,市城乡建委、市经信委日前联合发布了《重庆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到2020年,全市装配式建筑要初步形成涵盖装配式建筑研发设计、部品部件生产、智慧建造、施工安装、装备制造、物流运输、装饰装修、质量检测和教育培训的全产业链,使重庆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年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到2025年,全市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达到35%,全市装配式建筑产业的年产值达到3000亿元以上。
保障
规划“3+7+100”产业布局
市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市目前已规划了装配式建筑“3+7+100”产业布局,即:建设3个装配式建筑综合产业园,每个园区至少发展4类装配式建筑产业;建设7个特色装配式建筑产业园,每个园区以1至2类装配式建筑产业为主;建设100个市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除此之外,我市也要求对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加强用地保障、加强财税扶持等。
比如财税扶持,对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产业基地给予适当资金补助,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企业,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规定的新型墙体材料,享受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对排放大气污染物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排放标准30%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减按75%征收环境保护税;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值低于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50%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减按50%征收环境保护税。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首席记者 郑三波 记者 陈瑜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