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三十换活法
读书考学是人生的登天之梯,这个观念打小就在我心里根深蒂固。我父母特别有先见之明,大概在我三四岁刚记事的时候,他们就天天在我耳朵边念叨,你得先考取个本地最好的中学,然后得考大学,考研究生。但是,你不要以为到了这里就完事了,接下来还有博士等着。最后就剩下博士后了,到了这一步才算是人上人。
2011年我拿到博士文凭那天,老爹拿着那个文凭,老泪纵横。我觉得他的表情很荒诞,心想:“这东西有这么重要吗?博士现在都快车载斗量了。”
其实,不只是老一代人,即使年轻一代很多也有这样的情结——会对对方的博士身份肃然起敬。
现在我们来做一件煞风景的事情,帮大家还原一下如今真实的博士生活,了解一下读书人的旧活法是什么样的。
先说理工科,普通人对于理工科博士生活的想象,都是穿着白大褂,陪着留白胡子的科学家老爷爷攀登人类科技文明的高峰。可现实并非如此。举例来说,比如学化学的,在毕业前两年,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在实验室里帮导师刷试管,这种体力劳动会占据很多时间。
再来看文科,真的是比较惨。很多博士后每月到手都不会超过5000元,博士就更少了。但是要知道,如果按部就班地读完全部课程的话,博士后大概都已经32岁了。
郑也夫先生在《吾国教育病理》中说,一个男性如果到32岁的时候,还没有为家庭、社会尽到过任何责任,还在拿着微薄的收入,有点不像话。
这话说得可能有点过,但事实就是这样。如果一个人到了30多岁,还没有对家庭和社会承担起任何责任,还抱着一种我要先学习、然后磨刀,磨完刀再去砍柴的心态,恐怕真的是有点迟了。
楼下有家小餐馆在招服务生,干得好的月收入能达到4000元,还要包吃住。也就是说,这个城市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收入,和博士生刚开始能够期望的收入是差不多的。
难道真的是这个社会不厚待知识分子吗?也不是。过去十年,读书人当中发生过这么几件事。一个研究美学的教授讲三国出了名,他叫易中天;一个研究广播电视媒体的教授讲《论语》出了名,她叫于丹;一个海关的公务员写明史《明朝那些事儿》出了名,他叫当年明月。他们可谓名利双收。我们可从中得到一点启示,如果读书人做出了让市场认可的学问,采取了在这个新时代应该采取的存活方式,市场就会给你丰厚的利润。
所以,你不能说这个社会欺负读书人,正确的结论是:过去的活法不成立了,读书人必须换一个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