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青山不放松、护好绿水不辞难。在发展过程中,重庆应如何坚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实践基准,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连日来,部分在渝全国人大代表围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主题,分赴我市部分区县展开专题调研。
张轩、莫恭明、杜黎明、沈金强、刘桂平、李殿勋、杨临萍、贺恒扬等40余位在渝全国人大代表组成三个调研小组,深入万州、云阳、江北、长寿、北碚、巴南、江津等区县,详细了解我市水土保护、污水处理、绿色工业发展等情况。
水土保护
【现状】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74.44万亩
记者在专题调研中了解到,今年来我市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以持续改善水质为中心,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2017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纳入国家考核的42个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0.5%,长江流域重庆出水断面水质优于进水断面,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总体安全。
我市制定了沿江产业结构调整方案,逐步淘汰或搬迁我市“三江”干流沿岸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严格执行禁投清单规定,坚决禁止在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范围内新建重化工项目、5公里范围内新布局工业园区。
我市还完成2017年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74.44万亩,推进440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500平方公里以上。
【困境】三峡库区是我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然而,我市水土流失仍较为严重。从空间分布看,渝西片区地形平缓,水土流失相对轻微;主城区主要为城镇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三峡库区是我市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水土流失面积的64.7%,土壤侵蚀量占全市的66.2%,同时也是国家级水土保持重要生态功能区和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建议】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资金和科技投入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庆应体现出‘上游水平’。”专题调研组认为,重庆应以社会关注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导向,以问题定任务,以任务定责任,以责任抓落实,既下大气力解决当前突出环境问题,又建立长久为用、多方参与的体制机制。
专题调研组建议,我市应进一步加大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项目、资金和科技投入,规范化管护,法治化保障,着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专题调研组认为,国家层面应规划实施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工程,并将重庆市作为工程建设重点区域。
目前,市人大常委会已将《重庆市湿地保护条例》列入立法预备项目,各位全国人大代表表示,将多为湿地立法呼吁,明确管理部门职责权限,争取尽快实现全市湿地依法保护与修复。
污水治理
【现状】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
截至2017年,全市有工业企业5.86万余家,工业园区(组团)121个。其中,涉水工业企业约1.17万家,纳入国家总量减排的重点涉水工业企业2000余家,需独立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工业园区(组团)95个。工业企业建有污水处理设施1500余套,日处理能力约70万吨。工业园区建有污水集中处理设施76座,日处理能力90余万吨。
在城市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截至去年底,我市共建成投运城市污水处理厂64座(含2座试运行),实现了所有区县全覆盖,建成乡镇及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400余座,基本解决乡镇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农村聚居点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问题。去年全市共收集处理达标排放城市生活污水11.56亿立方米,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3%,其中主城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7%。
【困境】工业和生活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记者在专题调研中了解到,我市水污染源分析数据显示,工业污染约占15%,生活污染约占30%,养殖污染约占25%,种植污染约占25%,船舶等其他污染约占5%。相关部门认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是影响我市水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相关部门介绍,我市工业企业入园率低、“小散乱”企业污染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工业污染。当前,我市已建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运行负荷不足40%,此外,仅今年“利剑执法”专项行动,我市就查处了528家“小散乱”企业,违法企业占总排查企业的比例高达80%。
在生活污染方面,全市尚有上千公里管网未建设,已建的管网雨污分流差;已建的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中小部分设备老化;生活垃圾渗漏液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也对水环境造成影响。
【建议】加快补齐污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置设施
专题调研组认为,我市应加快补齐污水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推动一批生态环保PPP投融资项目建设。
要严把“源头关”“入口关”和“处理关”,坚决把水污染源管控好,把沿江污染隐患排除掉,把环保设施短板补起来。要大力推进城乡雨污分流工作,改造“错、破、堵”老旧管网,提高污水收集率。
绿色发展
【现状】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84%
6月12日,专题调研组来到位于巴南区丰盛镇的重庆丰盛环保发电公司。该公司可处理主城区及附近乡镇的生活垃圾近3000吨/天,同时产出清洁电能100万度,发电除供工厂自用外,还可满足20万户居民的日常用电需求。
走在丰盛环保发电公司内部,几乎闻不到垃圾异味,不少全国人大代表为这一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点赞。目前,我市正选址和规划一批新的垃圾焚烧发电站项目,新启动永川、綦江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积极推进第三、第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记者在专题调研中了解到,2017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84%,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8.23%。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连续5年保持在80%以上,新兴制造业等绿色新动能实现产值3592亿元,同比增长32.6%。
目前,我市设立了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12亿元,对能耗环保不达标企业实行一票否决。其中,我市设立绿色制造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节能低碳化改造、清洁化改造、资源循环再生利用、工业节水改造和绿色基础能力提升5个方面的项目。
【困境】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审批环节多、流程长
与此同时,专题调研组了解到,目前我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审批环节多、流程长,加上认识有偏差,在选址、施工等环节上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推进缓慢。
此外,由于环境基础设施投入大、回收期长,一些企业资金困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进程。
【建议】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考核
专题调研组认为,我市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创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产业体系,加大智能化改造力度,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培育绿色经济新增长点,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
在深化节能减排方面,可实行能耗总量和强度考核,强化违规信用惩戒。此外,还建议相关部门精简审批流程,加大投入力度,加强配套政策,为加快推进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制度和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