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望在月球上种出第一朵花

13.06.2017  12:03

    6月12日,记者从重庆大学获悉,明年底我国将发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抵达月球背面。作为嫦娥四号的“乘客”之一,由重庆大学牵头设计的科普载荷“月面微型生态圈”将首次被送到月球表面。届时,人类将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学实验,并有望在月球上开出第一朵花。

        由铝合金制作、类似一个圆桶,高18厘米、直径16厘米……昨日,记者在重庆大学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看见了这个“月面微型生态圈”。

        这个容积约0.8升的“月面微型生态圈”,里面将放置马铃薯种子、拟南芥种子、蚕茧、土壤、水源、空气、摄像机等多种物品,加上外面的保温层总重量为3公斤。

        通过桶盖上的光导管,利用月球的光线进行植物的光合作用,生产出碳水化合物和氧气;蚕茧等昆虫卵则生产出植物需要的二氧化碳和粪便等垃圾……在“月面微型生态圈”登陆月球的100天里,它将实现自身的微型生态循环。

        “月球上有很多人类可以利用的资源。”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介绍,对月球进行深空探测以及研究人类如何在月球上生存,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科研目标。

        但由于月球上昼夜温差极大(从一百多摄氏度到零下一百多摄氏度),以及没有氧气等原因,地球上的生物难以在月球生存。

        “此次嫦娥四号登陆的将是人类从未到达的月球背面。”重庆大学国防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谢更新介绍,在确定“月面微型生态圈”将作为科普荷载登上月球后,重庆大学科研团队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湖南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了历时两年的研究。

        从上百种方案里选择生长周期短的拟南芥种子和可能作为太空食物的马铃薯种子;通过给“月面微型生态圈”外面穿“棉衣”和安装小空调以进行温度控制;利用太阳能保证电池等能源供应……由重庆大学牵头的科研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将桶内温度保持在1℃至30℃左右,并可以进行自身微生态循环。

        “这是人类登上月球表面第一次进行微型生态圈实验,我们的目标是在月球上开出第一朵花。”谢更新表示,“月面微型生态圈”将在明年底搭载嫦娥四号被送上月球。

        届时,“月面微型生态圈”将通过空间信号站和地面接收站传输信号回地球,首次向全球民众直播在月球表面低重力、强辐射条件下,植物如何发芽、生长、开花的过程以及虫卵孵化、幼虫成长的状态,为今后建立月球生态基地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