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化”片区500亿产值构想 重庆再造一个解放碑

25.06.2015  09:05

  滚滚而来的长江和奔腾不息的嘉陵江,穿越崇山峻岭在重庆朝天门深情相拥,两江身线勾勒出一座美丽的半岛,这便是渝中。

  3000年江州府、800年重庆城、100年解放碑……“母城”渝中一直以“重庆极核”的身份存在。时至今日,老一代的重庆人仍然喜欢把到渝中区解放碑称之为“进城”,因为在他们心中,解放碑才是重庆最繁华、最时尚、最为之向往的地方。

  “当时会仙楼和解放碑就是这周边最高的标志性建筑。而今这里高楼大厦林立,会仙楼已经不见了踪影,不仔细看,还很难发现解放碑在哪里。”直辖之初在重庆呆过一段时间的刘建浩今年旧地重游,感触颇深。

  正如刘建浩所看到的,直辖18年以来,渝中区的经济水平与城市风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与此同时,随着主城其他新区的异军突起、积极赶超,渝中区和国内众多大城市的“母城”一样,面临着城市、产业、社会等方面的转型任务和压力。

  近年来,重庆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渝中区全域纳入都市功能核心区,这无疑为渝中未来发展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当前,渝中区正朝着建设“美丽半岛、幸福渝中”的目标前行,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彰显“母城”新颜。

  动力之变 现代服务业撑起“核心功能

  众所周知,拥有高度发达的服务业已成为全球知名国际大都市核心区的共同特点。例如,曼哈顿占纽约7%的总面积,贡献了经济增长总量的80%以上,是纽约金融与商务服务业产业集群最集中的区域;伦敦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超过85%,伦敦金融城为全球提供金融及相关服务。

  “发展现代服务业也是渝中区实现城市功能的活力所系、动力所在。如果将渝中区比喻为重庆的一顶皇冠,那么现代服务业将是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明珠。”渝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渝中区第三产业增加值837亿元,增长11.2%;二、三产业比例3.7:96.3,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99.6%。

  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渝中区近年来花大力气实施产业调整战略分不开。

  近年来,渝中区先后调整升级了商业大厦、金鹰广场等楼宇业态,引导美美百货、重百大楼、王府井等传统百货主动调整升级。此外,新增了国际金融中心、环球金融中心、瑞安企业天地等商务商业项目。这些都为渝中区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优质载体。

  “我们的选址理由很直接,就是希望与德勤这样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做邻居。”一家正计划落户渝中区瑞安企业天地的外企负责人表示,为了能集中精力专攻主营业务,该企业在各地的财务会计工作、人才招募培养工作以及企业宣传策划工作外包给第三方公司来分担,因此,企业的区域管理总部必须尽量靠近这些生产性服务企业。

  了解到这些需求,在借鉴上海、浙江、江苏等城市经验基础上,渝中区开始把现代服务业发展布局由“”延伸到“”上,即以楼宇、街道等为单位,打造特色各异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因此,在原有的解放碑中央商务区、总部城园区基础上,渝中区还相继打造了“大石化”片区、上清寺重庆互联网产业园区、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区等集聚区。

  结合上述发展优势,当前,渝中区已经确定了“4+3”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即在升级传统金融、商务、商贸、旅游产业的同时,培育扶持电子商务、创意、文化等新兴产业,在此基础上形成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链条和环境,目前已取得良好开局。

  活力之变 “软硬齐施”老城焕发生机

  “东水门大桥通车以后,上班会节约很多时间。”正如上班族刘鑫所感受到的,前不久通车的千厮门大桥让不少工作在渝中、居住在江北的市民备感舒坦。除了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大桥的开通也拉近了解放碑CBD和江北嘴的空间距离,进一步强化了渝中区的辐射力。

  该工程仅仅是近年来渝中区治疗“城市病”、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恢复城市活力的一个缩影。

  “随着整个城市的功能容量规模扩大,渝中区‘商气上涨、人气减弱’的矛盾客观存在,这也引发了夜经济空虚、停车难、潮汐式交通拥堵等系列城市问题。渝中区亟待依靠优化设施配套,恢复城区活力。”渝中区相关负责人分析,其中聚拢“人气”是活力再造的关键,首先是需要畅通内外交通,其次是打造宜居环境。

  交通方面,去年渝中区实现了轨道6号线小什字站、东水门大桥的通车。今年,渝中区将进一步推进轨道5号线和1号线朝天门段建设,推动轨道10号线加快实施并形成进入解放碑中央商务区的功能。此外,推进千厮门嘉陵江大桥及渝中隧道建成通车,建成化龙桥立交。在宜居方面,渝中区把打造宜居环境与下半城的改造方案联系起来,预计近两年,下半城将开发出上百万平方米的高端居住生活配套。

  与此同时,城市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决定“软件配套”的好坏。

  因此,在精细化管理方面,渝中区在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坚持整体谋划、专项规划、分片策划相结合,精心编制和完善了各类专项规划和管理细则。同时,渝中区还建立起区、街、社区城市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区、街、社区分级管理清单和整改台账,健全城市管理常态长效机制,完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发动社会单位参与城市管理,营造城市共管共享氛围。

  其中渝中区本月启动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重点部位、环境卫生、市政设施、街面秩序、城市景观五类整治和60个专项行动,实现城市形象净化、序化、亮化和美化,达到“环境卫生干净整洁,市政设施优质完善,街面秩序井然有序,市容市貌清爽靓丽”的目标。

  内涵之变 感知安居乐业背后的“民生温度

  “以前的电梯经常出现故障,每次乘坐我们总是提心吊胆的。电梯更新改造后,我们乘坐起来更安心了。”家住巴渝世家小区的刘女士表示,改造后的电梯轿厢不仅铺有花岗石地砖,还安装了监控摄像头和液晶电子显示屏,楼层按键上还人性化地印有盲文。

  据悉,渝中城市开发建设时间早,部分“三无”老旧住宅电梯已使用10年以上。为此,渝中区出台民生实事政策,对区内老旧住宅电梯进行了改造,目前已全数完成2年363台的目标任务,惠及116个小区的3.59万户居民,这让居民群众十分满意。

  民生,已然成为渝中财政最“舍得”花钱的领域。

  翻阅渝中区历年的财政报告不难发现,从2007年开始,区级财政每年投入的民生支出均占当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50%以上。2013年民生投入开始突破60%,并逐年加强对基层民生的倾斜。今年,渝中区列出的财政支出“账单”中,民生工程共安排42.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60.7%。

  当前,渝中区基本建成并提升完善社区医疗卫生、体育健身、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区商业等“10分钟便民服务圈”,布局新建“10分钟养老服务圈”、建成多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努力把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对于普通的群众来说,民生其实很简单:吃得放心、学得开心、就业舒心、看病安心。”渝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渝中区不断推进惠民政策落实、社保体系完善、公共事业发展等民生项目建设,把更多的钱用到百姓最需要的地方,让一件件“民生承诺”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然而,渝中区对“”的关注不止是在物质生活上的给予,更是在精神生活上不断“给力”。

  每年5月20日是渝中区特色独具的“邻居节”,今年已举办了第四届。在居民广泛参与的基础上,区委、区政府又适时推出了邻里学、邻里情、邻里帮、邻里安、邻里乐、邻里颂六大主题活动,从生活的细节入手让疏远的邻里亲近起来,使越来越多的居民从冷眼“旁观”、被动“参加”变成了主动“参与”。

  正是类似的精神层面的凝聚,现在的渝中,每个社区都有志愿者队伍。渝中区要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都市功能核心区建设的全过程,渗透到“美丽半岛、幸福渝中”的各方面,引导和推动全区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以城区文明的新高度提升发展热度、民生温度。

  留住山水文脉 承载“母城”灵魂

  “蜿蜒百年,该步道见证着重庆‘母城’每个角落的没落与繁华,包容着现代都市的喧嚣,守护着背街小巷的宁静。对重庆人来说,这里有爬坡上坎的儿时记忆;对外地人来说,这里有你不曾遇见过的重庆。

  这是在刚刚结束的重庆首届最美步道评选活动中,渝中区“第三步道”获奖的颁奖词。本次活动中,无论是在市民投票还是在专家评审阶段,“第三步道”都轻松夺魁,这并非因其山城风景与功能雕琢,而是因为它就是真实厚重的重庆文脉,重庆人民对它饱含情感,又充满期待。

  “第三步道”仅仅是渝中文脉的冰山一角。俗话说,重庆集山川之大气,渝中集重庆之精华。渝中区是重庆的“母城”,是底蕴深厚的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的发源地,被誉为“老重庆底片、新重庆客厅”。

  按照全市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的要求,渝中区除了要集中体现重庆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等中心功能外,还要集中展现重庆历史文化名城、美丽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现代化大都市风貌。

  首先,便是要显山露水。

  枇杷山-鹅岭-佛图关山体延绵起伏、贯穿东西,构成了高差约200米的立体空间格局;长江、嘉陵江交汇形成了18公里的滨江水岸线;300余栋高层建筑勾勒出壮观的城市天际线;山城夜景时尚动感,久负盛名;区域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达7个,居全市之首……真可谓,重庆山水大聚,以山城著称,以江城扬名;渝中浓缩着山城、江城、不夜城的精华。

  据介绍,下一步,渝中区将进一步融合“山水舟城、路桥楼景”等特色元素,不断美化依山见山、亲水近水、增绿透绿的城市形态。同时,通过逐步加大、合理配置高端居住、文化休闲、生态景观等功能比重,建成更加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山水之城。

  其次,便是文脉延续。

  渝中区将打造重庆下半城-曾家岩-红岩村抗战文化走廊,展现“巴渝古都、二战名城”的城市记忆。同时,依托老街区、老建筑、老字号、老技艺等,植入高端产业承载、文化传播展览、非物质文化传承等新功能,成为可感知、可持续的城市气质代表、文化品质典范。

  再造一个解放碑

  “大石化”的500亿产值构想

  直辖之初,大坪石油路一带被人们看作是“出城过路的地方”,而化龙桥则是“下半城”旧区,周边除了老住户,也就是一些老工业。

  2012年,当《大石化地区建设发展规划》出炉,谁也没有想到,大坪、石油路、化龙桥板块这个过去相对落后的渝中西区,在短短数年内能成长为与解放碑比肩的渝中第二极。

  毕竟占地8.37平方公里的“大石化”地区2012年生产总值为99.99亿元,仅占整个渝中区总产值的13%。而反观解放碑商圈,占地仅0.92平方公里,每年为渝中区GDP的贡献率超过50%,社零总额占全区的80%以上。

  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渝中区有着自己的想法。畅通内外交通成为当务之急。去年底,虎头岩旁开始依山修建一条道路直通化龙桥,同时位于大坪虎头岩与化龙桥之间的隧道已开建。今年,该片区内将启动石油路、茶亭北路、锦程路3条道路改造。

  按照计划,渝中未来5年内将投入700亿元,在大坪、石油路、化龙桥片区8.06平方公里区域打造主城都市新核,未来该区域将集国际商务、时尚消费、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四大功能于一体。

  目前,瑞安、龙湖、协信、万科、恒大、英利等品牌开发商陆续进驻。其中,开业不到3年,龙湖时代天街成长速度堪称势不可挡,销售额已突破10亿元;而瑞安企业天地已吸引德勤会计师事务所、中美大都会人寿、西班牙MAEVA、法国施耐德电气、巴马丹拿集团等国际大企业入驻。

  按照预期目标,2016年前后,“大石化”片区将实现区域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社零总额突破200亿元。届时,离再造一个解放碑的构想又近了一步。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