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信不过”到“信得过” 城口加速缓解“看病难”

26.11.2019  10:31

新华网消息,从患者“信不过”到“信得过”的态度转变,是这个贫困小县城医疗扶贫的直接见证。

十一月的城口,已是初冬时节。当月19日早上八点,城口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已经挤满了排队就医的百姓。城口县是重庆市最偏远的深度贫困县之一,近年来,其医疗水平的持续变化正在改变这里百姓的幸福指数。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作为城口县里最大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城口县人民医院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这个贫困小县的最高医疗水平。但过去全院200多名工作人员中,副高职称仅两人,人才青黄不接。近年来,城口县医院柔性引进了8名紧缺专业专家。11月19日,早间查房的副主任医师、脑外科学科带头人刘甲才(右一)是其中之一。新华网 李相博 摄

57岁的城口县明通镇村民刘提秀今年5月在家摔了一跤,导致脑出血,情况危急。送往城口县人民医院后,由刘甲才担任主治医师,两周后便康复出院。11月19日,她来到医院进行复查时表示,“以前遇到这种情况,在城口就医想都不敢想,现在却治好了。”在城口,越来越多的常年病不出县就能治好。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在引进优秀医疗人才方面下足功夫之外,城口县也积极开拓远程医疗服务,搭建远程医疗中心。11月19日一早,城口县人民医院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远程专家会诊,接受市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以便及早确定患者的治疗方案。同时,该院医生也积极通过远程形式接受在线培训,提高诊断水平。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当下,东西扶贫协作是城口提升医疗水平的重要契机。今年10月,一支由21名骨干级医生组成的医疗队,从山东临沂千里迢迢来到城口,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支医行动。山东临沂市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周善良(左二)来到城口县人民医院后,帮助院里建起了微生物检验实验室,填补了临床检验的一项空白。这是11月19日,周善良指导科室医生开展相关医疗操作。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周善良在科室还带了3个徒弟,指导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药敏操作,平均每天要提供20多份微生物检验报告,打破了县医院没有微生物治疗的局面。这是周善良科室徒弟进行微生物培养鉴定。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与周善良同批次来的消化内科医生王爱华(右一)发现,医院虽配备了最新一代的胃镜,但科室内医生并没有精准掌握其用法。为此,他除了带动本地医生学习更多相关操作外,还主动提出让科室的一名医生到山东临沂进行培训学习,而自己留在城口代替该医生开展日常值班工作,支援时间远超预计的三个月。新华网 李相博 摄

近年来,在各方的扶持下,城口县人民医院从只有大外科、大内科之分,到如今已经创建了5门重点学科。2018年3月,城口县医院开设了ICU病房,但由于医院没有多余病房,只能在医院楼顶搭建了板房ICU。板房ICU里,上演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数据显示,自开设以来,该板房ICU已经收治了700多例病人,救治率在95%以上。新华网 李相博 摄

从百姓生病不得不跑到数百公里外的大医院看病,到大病、急病基本能在县内治疗治好;从患者“信不过”到“信得过”的态度转变,是这个深度贫困小县城医疗扶贫的直接见证。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城口县是重庆市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区县,3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常住人口不到20万。以往这些人口受困于地区医疗水平低、区位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基本医疗得不到有效保障。如今,正如城口县人民医院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锦旗一样,这里的“看病难”问题正在加速得到缓解。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原标题:从“信不过”到“信得过”的医疗背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灯笼挂满山城巷 重庆老街古韵浓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的山城巷,沿街挂满各色灯笼。新华网
白雪红叶 大巴山现唯美冬日画卷
连日来气温骤降,重庆市城口县高海拔地区纷纷降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