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重庆修文物
重庆日报全媒体消息,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重庆日报记者带你走进文物修复现场,探秘重庆文物修复那些事。
5月13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排列在陈列架上等待修复的文物。记者 齐岚森 摄
棉签、绣花针、镊子、扳子……你可能想象不到,为了让文物“延年益寿”,“文物医生”竟会用到这些工具。你更不会想到,他们手持这些工具修复文物时,会有多么如履薄冰。
5月13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件青铜器进行修复。记者 齐岚森 摄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大足石刻研究院、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这4家文博单位涵盖了我市馆藏文物、革命文物、石窟寺造像、考古出土文物。将“文物医生”修复的这些文物汇聚一堂,就是一场巴渝珍宝的盛宴。
大足石刻,重庆唯一一处世界文化遗产。6月5日11时30分,小佛湾艳阳高照,气温接近30℃。佛湾进门处的经目塔是一座宋代实心石塔,高7米,已被脚手架包裹得严严实实。塔周的工作台上,工作人员正在为石塔“洗澡”。
6月5日,大足石刻小佛湾千佛壁修复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用棉签清理石质文物表面的积尘。记者 齐岚森 摄
只见工作人员用棉签蘸取清洗剂,一点一点地擦拭岩体表面积尘。每清洗出一小片岩体,工作人员就会手握低压蒸汽机,用高温蒸汽清理塔身的顽固污渍。这之后,石塔还要反复多次“穿上”木浆纸,以达到脱盐效果。
6月5日,大足石刻小佛湾千佛壁修复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用棉签清理石质文物表面的积尘。记者 齐岚森 摄
“完成脱盐工序后,我们还要修复塔身裂隙,加固严重风化的岩石,以延长石塔寿命。”小佛湾保护修缮工程修复现场技术负责人张可说,修复任何文物,修复人员都会一视同仁、小心翼翼,因为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瑰宝。
6月5日,大足石刻小佛湾千佛壁修复现场,工作人员正在用棉签清理石质文物表面的积尘。记者 齐岚森 摄
来自祖国各地的修复师,有着或豪放或细腻的性格,但当他们修复文物时,都会细心再细心,生怕出一丁点儿差池。
6月2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书画修复工作人员周理坤和同事们合作,为一幅清代“真容像”完成了揭裱。古旧字画的“性命”,有赖于画心背面的一层托纸。而书画修复,在清洗之后,一般要将这层托纸揭去,才能对画心进行修补、全色。
6月2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书画修复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的将“命纸”覆盖在即将修复的画上。记者 齐岚森 摄
为了防止画心干裂,工作人员在清洗后的画心上覆盖了一层湿毛巾。闷润数个小时后,两位工作人员屏气凝神,将托纸慢慢揭开。“修复一幅普通字画,需要一两个月时间。”周理坤说,“当我们修复的书画展出并得到观众喜爱时,我们会感到很自豪、很值得。”
6月2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书画修复工作人员正在修复书画。记者 齐岚森 摄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修复的文物,以英烈的书信和遗物居多。近日,修复专家程廉正带着两位徒弟修复程谦谋烈士读过的《韬奋先生逝世纪念册》。这本近80“高龄”的纪念册“病入膏肓”,50页纸张大都已遭遇虫蛀和微生物病害。
5月27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修复程谦谋烈士看过的《韬奋先生逝世纪念册》等书籍。记者 齐岚森 摄
程廉将其中一页放在拷贝板上,手拿勾线笔,在蛀洞周围涂上薄薄一层浆糊,再选择合适的纸张轻轻粘贴上去。一张16开的纸,有大小几十个蛀洞,补上这些洞,要花几天时间。程廉说,这还不算什么,她在修补一件纺织品的破洞时,为了染出纺织品的颜色,试了40多次。
5月27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正在修复程谦谋烈士看过的《韬奋先生逝世纪念册》等书籍。记者 齐岚森 摄
近年来,重庆多个区县新建了博物馆,其中一些藏品得到过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修复才与观众见面。最近,该院文物修复保护所副所长叶琳正在指导修复人员修复云阳、丰都等地出土的青铜器和铁器。一件32厘米高的汉代铁釜锈迹斑斑、千疮百孔,工作人员用环氧树脂胶粘剂将碎片拼接上,复原了铁釜形状。
5月13日,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工作人员正在对一件汉代铁釜进行修复。记者 齐岚森 摄
“文物通过修复‘复苏’,观众可以通过它们了解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重庆历史文化的底蕴。”叶琳说,希望更多有学识、有热情的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让更多巴渝文物焕发生机。
重庆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赵迎昭
原标题:视觉重庆|我在重庆修文物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