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看不见 他“写”13个字要4分钟 他发表了两万多字的文学作品
一条背街小巷,一间门面房被掩盖在大排档麻将馆中。门面房上边写着“舒展按摩房”几个字,除此,没有任何引人注目之处。
此时,眼盲的按摩店老板刚刚送走一波客人,摸摸索索着,沿着按摩床走到店门口的板凳上坐下,掏出手机,靠着手机的语音提示,打开一个文档。
“我在银河岸边/徘徊、逗留/渴盼、期待/终于/在那一天的那一个时刻/我望见了/对岸/在那寒冷的夜空中/有一颗星最亮/今生难忘/你那笑中情!”
这首《粉红的笑意》深情流趟,爱意浓浓,它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永久收藏,评为优秀奖,并收入《赤壁诗絮》一书。它的作者,就是这名盲人按摩店老板舒展,创作地就是这间按摩店。
手机输入13个字 用了4分钟
12月2日下午,李家沱马王坪正街二社区服务大厅,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舒展的店就在附近。
其实,直线距离并不远,可在老重庆复杂的背街小巷中,如果不是有人指引,真的很难找到店的位置。
店里很干净,但因为两边大排档的遮挡,显得异常昏暗。好在这对于舒展来说,并没有什么影响。舒展刚刚送走一批客人,此时正坐在门口的板凳上,用手机听着自己写的诗。
文学的力量很强大,这首《粉红的笑意》之后,原本昏暗的按摩店,瞬间让人有种突然明亮起来的感觉。
舒展站起了身,满脸笑意。精神的背头,精瘦的身材,明亮的眼睛,洪亮的声音,今年已50岁的舒展给人的第一感觉很健康,甚至要比同龄人年轻不少。如果不是他摸摸索索的动作,根本不会有人注意到他是盲人。
盲人和诗人,理论上这两个身份有些冲突——一个失去了最直观的美好,一个要创作心灵上的美好。可实际上却并不不冲突,荷马、海伦•凯勒、奥斯托洛夫斯基,这些失去了光明的人,反而创造出了流传今古的著作。
可作为一个盲人,要如何创作?
“很简单啊,手机就可以!”舒展快人快语,动作也很迅速——掏出手机,根据语音提示,打开文档,在语音提示下,进行操作。
“重庆的重,确定,庆祝的庆,确定,早晨的晨,确定,报纸的报,确定……”一系列繁琐的语音提示中,舒展开始演示,期间多次撤销,删除,虽然手指的动作因熟练而敏捷,却因为需要语音播报指引,再加上手机反应慢而延迟,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甚至让一边围观的人着急。
最后,舒展打出了“重庆晨报记者来看我,我很高兴”这13个字,粗略估计,耗时4分钟。而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输入这些字,仅仅要用8秒。
目前为止,舒展已发表的作品总计两万多字,没发表的作品至少10多万字,这,还不包括平时的练笔。
他天生爱文学,却被开了这样的“玩笑”
舒展本名叫王统华,出生在接龙镇关塘村盐硝井组定居山下的普通农户家庭。
很小开始,舒展就发现自己的眼睛看东西有些吃力,特别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字,他坐在第一排也很难看清楚。经过检查发现,舒展患有先天性视力障碍。
但越是看不清,舒展越是喜欢学习。
无论是上学路上,还是吃饭时,舒展总是书不离手,抓紧一切时间看书学习,夜晚家里的灯光昏暗,舒展看书就更吃力,但他舍不得丢下书本。
就这样一直到小学四年级,舒展的右眼视力连0.1都不到了,别人都劝他少看点书,让眼睛休息休息,但舒展怎么也不愿意。
“我宁愿不吃饭,也不能不看书。”从那时候起,舒展对看书的热爱,到了几近疯狂的地步。
他常对家人和同学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文学家。
去西安追逐梦想,从此开始提笔创作
“眼睛看不清了,但我的耳朵还很好,我可以听,可以写。”拥有梦想的人,内心总是很强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舒展的视力开始越来越差,左眼也开始出现模糊不清的状况。
1986年,舒展报考中师落榜,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他只得辍学在家务农。虽然没有办法继续上学,但他仍然没有放弃读书看书,空闲下来,他用收音机来听文学诗歌、故事等。
几年后,舒展得知西安一个文学创作培训班招收学员,他决定去西安追逐梦想。
家人东拼西凑了点钱,让舒展到了西安。从那开始,他一边学习一边打工,认识了很多作家,得到了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舒展开始提笔创作。
在这段艰难而又满怀期待的时期里,舒展先后写了《长安行》、《不虚此行》等诗文,而这些诗文,也温暖了曾经孤独落寞的他。
无论在哪,他心中的光始终亮着
开始创作的舒展再也停不下来。从西安到山西,从山西到石家庄,无论走到哪里,舒展创作的步伐都没有间断。
在工地里,在菜市场,在出租屋里,舒展总是小心翼翼的拿出自己珍藏的稿件纸,摸索着写下了一首首诗歌一篇篇散文小说。1993年的12月25日,是舒展难忘的日子,这一天,是他第一篇文章发表。
“一篇300字的散文,名字叫《聪明的主意》。”回想起当年的那一篇散文,舒展的脸上还洋溢着激动和兴奋的笑容。他告诉记者,那是他第一次发现,自己的文章有人欣赏、有人喜欢,这种喜悦用再多的金钱都换不来。
“2007年,是我人生的转折之年。”舒展说,“我有幸认识了巴南区文联主席戚万凯老师,在他的帮助下,我的父母改变了对文学的看法,自己再也不用偷偷摸摸地搞文学创作了……”
2008年,舒展的眼睛只剩一点微弱的光感,只能分辨黑与白。但他没有沮丧,依然坚持写作。一部专门安装有读音读屏软件的手机成了舒展的“电脑”,他把上万字的诗歌和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到手机里,并发表到了多家刊物上。
2011年他被巴南区文联、巴南区残联评为“自强不息优秀作者”。1995年至今,他先后在《赤壁诗絮》、《世纪之声》、《当代作家》、《中国儿童诗》、《巴南文艺》、《小杜鹃》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文一百多首(篇),部分作品被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中心、东方作家编辑部、重庆《巴南文艺》评为优秀奖和特别奖。成为名符其实的盲人诗人。
舒展说:“今后最大的愿望是能够像奥斯特洛夫斯基写《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样,专注写出我自己的两部书,一本是《舒展诗文选》,把发表的诗歌、散文、小小说结集出版,另一部就是《我的自传》。”
舒展说他将用自己的创作经历,来感恩所有的老师,感恩这个时代。“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国泰民安的创作环境,哪有我的今天!”说到这里,舒展露出了感激会心的笑容!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景然 通讯员 罗莎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