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设计的并行算法为大数据技术奠定基础
朱渝出生于重庆南岸区,初中就读于39中,中考时以南岸区总分第一,全市数理化考分第一、总分第二的成绩,进入重庆一中。1982年,年仅15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
1987年毕业后,这位年轻的学霸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总分第一的成绩,考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众传播专业,攻读研究生,学习英文采编。这一段经历为朱渝奠定了很好的英文基础,1990年毕业后,他选择了出国继续学习,考上位于加拿大温哥华的西蒙弗雷泽大学(简称SFU),继续攻读计算机工程硕士。
雪中步行1小时找工作
1992年,结束学业的朱渝又选择读博,可读到一半,他发现博士学了后工作不好找,于是他选择了就业。“当时学软件的很好找工作,但学计算机硬件方面的却不好找。”
朱渝说,他当时非常希望就业,一方面解决经济问题,另一方面也是要证明自己。
他买了1000个信封用来装简历,但投出去都石沉大海,投到300多封之后,终于得到了一次面试的机会,那是加拿大卑诗省最大的软件企业MDA递出的橄榄枝。
去面试时正好是加拿大冬季最寒冷的时候,从早上起就下着小雪,那时朱渝还没有车,他从SFU步行下山,一直走到山下才坐到交通车。MDA公司离学校非常远,朱渝前后花了两个小时转车,可到了最近的车站后离公司还有一个小时的路程。
“当时我穿着皮鞋拎着公文包,在雪中独自走了1个小时,整个鞋子都湿了,到了面试公司非常狼狈。”每每回忆起这段经历,朱渝就感慨不已。
前去面试的还有几个人,朱渝当时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希望。后来,他面试成功,成为当时本专业第一个找到工作的博士,他随后坚持完成了剩下的学业。
带领团队获十余项专利
1996年,正值顶峰时期的摩托罗拉到MDA挖人,尽管他对这第一份工作比较有感情,但他还是去了摩托罗拉加拿大分公司做通讯。不过他很快发现,摩托罗拉比较重视硬件开发,而他比较喜欢向软件方面发展。
为了谋求最好的平台,第二年,朱渝再次跳槽到位于西雅图的美国数字设备公司,做高级软件工程师。
1998年,微软到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挖人时看上了朱渝,给出了三倍的工资。“当时我倒没考虑那么多,只是觉得能到比尔·盖茨手下工作机会难得。”
朱渝说,在接受微软的提议后,他还是经过了一整天严格的考试,从面试、笔试到编程、设计,朱渝都顺利通过,当天晚上就拿到微软的入职通知。
至此,朱渝成为了这家世界知名跨国科技公司的一员。进入微软后,他负责做数据库、大型服务器和终端网络、游戏平台、手机软件开发等。
在这期间,他带领团队获得十余项研发专利。
“那时压力还是很大的。”朱渝说,在微软这样的公司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才能,“有时昨天还碰面了的同事,过天在公司就见不到了。”
朱渝说,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残酷体制,才让微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大风暴中存活了下来。
设计服务器并行算法处理
当时,微软有很多网站,每天数据量非常庞大,而当时的系统一天处理不了,每天都在积压,往往需要五天才能处理完一天的数据量。
2006年,朱渝离开手机软件研发部门,开始负责互联网数据库工作,他带领团队设计了服务器并行算法处理,“这个算法就是将一整块信息分细分小进行同时处理,一天的数据量可以用1个小时处理完。”作为主要设计者的朱渝说,这一算法其实正是如今受到广泛关注的大数据技术的奠基石。
现在,朱渝已是美国微软公司软件技术总监和首席开发主管,主要负责开发新型浏览器。作为一名重庆人,他偶尔会在微软的团队中遇见老乡,每次见到都觉得很亲切。
朱渝说,如果未来重庆需要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自己会义无反顾地为家乡作贡献,将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带回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徐菊
■人物
朱渝,重庆南岸人,美国微软公司软件技术总监、首席开发主管。从考进清华离开家乡起,朱渝的逐梦路一刻都没停歇,从北京到温哥华再到西雅图,他一直活跃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其带领设计的服务器并行算法处理为微软作出不少贡献,更成为大数据技术的奠基石。
■声音
从考上大学开始,我离开家乡已经34年了,我名字里有个“渝”字,是重庆的简称,也是一种符号。这是重庆血脉留给我的印记,让我长长久久地记得,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是重庆人。
■对话
记者:平时工作比较忙,有没有与家乡的亲人朋友保持联络?
朱渝:平时喜欢用家里的卫星电视看家乡的电视节目,在我的微信里有着不少重庆的初中同学,有时他们开同学会,我参加不了,他们就会在群里发照片给我看,让我感受那种气氛。
第44期“人气周榜”揭晓 朱大明获本周冠军
重庆日报讯 (记者王秋思)“逐梦他乡重庆人”第44期“人气周榜”揭晓,将正宗川味带到福冈的朱大明获得本周冠军。此外,把石材卖到全世界的江津汉子邹鹏,及向世界报道中国的央视女记者李洁君分别获得人气亚军和季军。
20名幸运粉丝也已出炉,在为逐梦人物投票的同时,还有机会获得幸运奖品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