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强国夯实“强起来”的根基
范玉刚
观点提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发展,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与价值引导,需要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大。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强起来”的殷切期盼,激励着14亿中华儿女的心,鼓舞着一代中国人砥砺奋进,矢志不渝地向着宏伟目标前行。
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发展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追求,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保障,更需要精神文明的进步和价值引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与中央的政策要求和人民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文化建设总体上处于由单纯总量供给不足到总量供给不足与有效供给缺乏、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剩并存的态势,文化供给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文化改革发展需要深化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使社会主流文化真正充实人民的精气神,昂扬中华民族的时代风貌。
在迈向现代化强国征程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协调发展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举措,是中华民族能够强起来的根本保障,文化要在其中发挥支撑作用。文艺要为中国现代化增添光彩,以文艺影响力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为中华民族强起来鼓与呼。
“当代性”需要文艺的表征,“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这就是“当代性”的内涵,是中国发展道路的伟大时刻。中国的道路自信丰富充实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人民性的价值取向筑牢了文化自信的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诗般实践,激励着文艺家和广大文化工作者发展出匹配于道路自信的文化艺术实力,积极书写中华民族文明型崛起的史诗。
中国道路的成功是人类世界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中国文化发展要有相匹配于伟大壮举的经典之作。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仅是攻坚期、奋进期、突破期,还是最能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文明型崛起期,是激动人心的奋发期,是能展现民族复兴新气象的文明跃升期。循着中国道路的感召力,焕发了致力于实现文明复兴的中国价值观的崛起,建构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共享平台。
中国经济的崛起是21世纪最激动人心的世界历史事件,但中国的发展优势尚未转化为话语权优势。一些西方国家遵循冷战思维,不遗余力地发起“价值观之战”,打造所谓的“C型包围圈”和“自由繁荣之弧”,图谋从价值观上围堵和孤立中国,为中国的文明型崛起设置障碍。在时代的风云变幻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筹发展,需要文化力量的支撑与价值引导,需要国家“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强大。中国的发展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提升,更是中国文化成为全球高势能文化的要求,人民性价值取向有利于中国价值观占据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它表征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升。因而,“强起来”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诉求,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清晰的目标指向。
以文化发展厚植“中国特色”的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要求全党要以新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中国特色”不仅是修饰语,更是关键词,“中国特色”不仅强调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坚持人民立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要凸显“中国特色”的文化底蕴,以文化发展厚植“中国特色”的根基。
“中国特色”是中国道路自信的体现,这个自信植根于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蕴含在我们党对国际国内形势与自身面临困难挑战的科学研判中。“中国特色”要求我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文化自信是最根本、最基础的自信,要求文化工作者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意识。我们要深刻领会文艺、文化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的地位和使命,勇于担当、砥砺奋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筑牢坚固的智力和精神之基,浓彩重抹“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中国的旗帜飘扬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特色”之“特”,源自中国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在中国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进一步锤炼提升的理论思想升华。举什么旗、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彰显时代性,需要弘扬文艺和文化的使命担当。文艺是时代的晴雨表,文化更是时代的感知器。文艺直接关乎时代的精神状态和人民的精神趣向,甚至事关国运与国家文化安全,关乎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认同。因此,文化发展要对时代的变化有敏锐的意识,能深刻理解和阐释这个时代,并在把握时代特征的基础上发挥导航和引领作用,在人民性中全面体现党的宗旨和追求,在时代进步中增强文化获得感,真正助力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迈向真正强起来。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