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而美小而优”的村校——重庆市丰都县小规模学校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胡航宇 特约通讯员 陈靖
在只有42名学生的重庆市丰都县高家镇中心校汶溪村教学点,孩子们仍有专业的艺体老师,这得益于该县近年来对小规模学校的“无差别”建设。
“走教前,艺体课程都是由语、数教师凑合着应付,音乐课就只是唱唱歌,走教老师来了,不仅教唱歌,还教弹乐器,让孩子们接受专业的艺术教育。”高家镇中心校校长邱伟表示,小规模学校“无差别”建设实施后,中心校教师到教学点走教成为常态,“孩子们视野开阔了,更自信了”。
而像汶溪村教学点这样规模虽小却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小规模学校在丰都县还有很多。
“五个对等”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很多小规模学校的生源面临逐年减少的情况。今年春季入学,汶溪村教学点三年级就只剩两名学生了,“农民都进城了,孩子也跟着去了。”邱伟说。
丰都县域内共有普通中小学105所,其中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就有38所。“只要学生有需要,教学点就不能撤。”丰都县教育工委书记、主任王筱军语气坚定,“要同其他学校一样无差别地建设,将每一个小规模学校都设在重要的‘点’、需要的‘点’上。”
近年来,丰都县切实做好农村小规模学校(完小或教学点)管理,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农村教学点管理工作的通知》,实行“中心校+教学点”管理模式改革,推进农村教学点和中心校人、财、物一体化办学,按照规章制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学校招生、质量评价、考核奖惩“八个统一”的办学模式,加大中心校对小规模学校的资源统筹力度,实现管理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经费保障、育人质量“五个对等”。
针对教学点师资不足、艺体课程开设难等问题,该县实施中心校教师到教学点走教制度。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高家镇中心校采取“固定选派、定期选派、灵活选派”三个层面的走教,解决了汶溪村教学点艺体教师缺乏问题。
此外,丰都县投资近1000万元,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农村小规模学校网络全覆盖。城域网涵盖600G优质教学资源,为农村学校教师提供课件上传、课堂互评等在线互动平台,让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也能享受最优质的教学资源。
保底机制让教师“来得了留得住”
按照安全、节俭、适用的原则,丰都县小规模学校发展实行经费保底、项目优先、师资倾斜、改革撬动、网络资源共享等支持政策。
公用经费倾斜机制为小规模学校运行兜底。丰都规定,学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学校,公用经费每年倾斜4万元;100—150人的,公用经费每年倾斜3万元;150—200人的,公用经费每年倾斜2万元。边远山区和贫困乡镇所有寄宿生享受生活费补助。同时,所有公用经费独立核算,确保专款专用于农村小规模学校。
据统计,近3年,该县小规模学校建设总投入9030万元,其中公用经费1830万元(含倾斜的640万元),校舍改扩建、维护维修、设施设备购置等7200万元。
“我们每年新招录的特岗教师、公招教师、全科教师等优先考虑农村小规模学校。”该县教委副主任向劲松介绍,2015年以来,农村小规模学校先后引进新教师147名。同时,发挥乡村支教的杠杆作用,将乡村从教经历作为教师评职晋级的必备条件之一。2017年,30名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另外,自2013年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计划以来,丰都先后送培190人,2017年,首批29名全科教师分别奔赴该县都督乡、十直镇等15个乡镇学校任教,为乡村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从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全科毕业的樵冠宇就是其中一员。他落户丰都县地税希望小学春蕾教学点后,包班五年级教学,教语文、体育、道德与法治,还负责大课间及科技兴趣小组活动。他阳光帅气,有激情有活力,成了乡村教育的新生力量。
此外,对于全县200—1000元不等的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丰都规定,偏远山区小规模学校教师一律就高线发放。还实行小规模学校教师食宿全保障、职称指标倾斜、评职晋级免论文考核等优惠。
2013年从陕西考来的特岗教师李凯已经在丰都县地税希望小学春蕾教学点扎了根,他的妻子潘清清也是同校的一名教师。他说:“这里空气新鲜,学生纯朴可爱,当乡村教师有成就感。”
打造精品,办“有差别”特色校
各小规模学校结合校园实际和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在校园文化建设、特色课程开设、留守儿童管理、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特色,努力向精品学校迈进。
暨龙镇回龙完小是丰都县最边远的农村完小,校长张雪琴还记得刚到校时的场景:“很多坑,地面没有硬化,院墙低矮,我不到1.6米的个头毫不费力就能翻进来。”
受益于丰都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2013年开始,学校结合实际,将少数民族的山水风光、悠久的民族文化、独特的民族风情引入学校,大力开展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
如今,围墙四周是56个民族的民俗民风介绍,大课间活动有土家族摆手舞、黎族竹竿舞、板凳舞等民族舞蹈,开设有剪纸、叶贴画、扎染等特色课程。校园内,荷花与剪纸交相呼应,土家文化、傣族风光、黎族手工制品精美亮相,点亮了民俗星光。
在丰都县北京青年希望小学,记者看到学校正举行“快乐生活”学生内务整理比赛。
“加油!加油!”随着一声声助威,只见队员们的小手灵活地清理床单、被褥和枕头,一条条床单平整无皱纹,一床床被褥叠得方正、有棱角,一个个枕头整齐地摆放在规定位置。
这所学校9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学校提倡小事做细,细事做精,鼓励学生从小学会自理、自立、自信、自强,人人争当生活的小能手,学校留守儿童管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丰都县还借助“优质学校”资源优势、品牌优势和先进管理经验、办学思想,实施东西扶贫协作、领雁工程、捆绑帮扶、校校牵手,缩短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周期,建立起常态化、长效化的帮扶发展机制,让强的更强、弱的渐强,实现公平而无差别的教育。
“建好小规模学校,是我们全心全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责任所在。”该县教委副主任彭飞龙表示,丰都县以让城乡孩子都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为目标,将进一步增添举措,加大推进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力度,把小规模学校打造成“小而巧、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美”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