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你选择了我,我就成为你的家庭医生”
家庭医生,美剧中出镜率极高的一种职业。如今,家庭医生已不再只是美剧中那个令人羡慕又陌生的就诊制度。最新数据显示,在重庆,已有15个区县的22.33万户家庭、63.1万人,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庭医生”,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团队为家庭健康提供服务,身体不舒服,打个电话医生就能上门。
今天的故事,我们从家庭医生徐瑾讲起,为你还原重庆家庭医生制度推行的真实现状和对百姓生活的改变。
“就像签契约,你选中了我,我就得对你的家庭负责,签个字画个押,我就成为了你的专属医生,有啥毛病,随时来找我。”徐瑾是渝中区上清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全科医生。
关于“家庭医生”的这段解释,最近这两年,她几乎每天都在重复。
中午上门指导腹泻小孩用药
徐瑾今年32岁,在社区医院工作了7年。她所在的社区医院,覆盖上清寺街道7个居委会。徐瑾说话语速很慢,但条理清晰,她说,跟老人打交道多了,习惯就这样养成了。
前天上午8点,徐瑾在办公室刚坐下,包里放着的办公手机响了。“还好,不是急诊,可以先处理完医院的病人,中午再抽空上门。”向徐瑾求助的是学田湾社区的一户居民,才6个月的小孩腹泻了。
徐瑾所在的办公室入口处,两个大纸箱内装有500多份《家庭健康档案》。徐瑾每天的工作,还包括将这些纸质的健康档案归档,所有签约的家庭都需要建一个电子档案,这就需要大量的时间对着电脑登记输入材料。
中午12点半,匆忙吃过午饭,徐瑾和一名护士赶往学田湾社区。按照规定,上门问诊的家庭医生,免费上门,但不做有创治疗,主要针对病情进行问诊,指导用药或下一步就诊。
“徐孃孃,天冷了,最近腹泻的小孩很多哟,你给孙儿添加辅食时,他以前没吃过的,最好一样一样地加。”徐瑾问诊后发现,小孩拉肚子的原因是辅食添加过快,建议暂停辅食添加,并指导了用药。
在回医院的路上,她给另两户签约家庭打了电话,提醒他们最近要注意小孩腹泻,“这几个家庭情况差不多。”
多问几句发现一颗“地雷”
下午3点,徐瑾刚回到办公室,没来得及喝口水,已有病人等起了,他也是徐瑾的签约家庭。严格地说,看上去还有点虚弱的顾卫华不是来看病的,而是专门过来给徐瑾道谢的。
今年4月,50多岁的顾卫华来服务中心检查身体。听说能免费签约“家庭医生”,老顾找到徐瑾。
每户家庭签约时,都要填写一份详尽的《家庭健康档案》,包括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饮食习惯,过往病史,甚至会对家庭环境、床位摆设位置、距离进行录入,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其实都与健康有关。
老顾的这份健康档案引起了徐瑾的注意。“他有20多年的吸烟史,家族中又有肺癌的患病史,这样的背景下,他应该是高危人群。”徐瑾说,她跟老顾多聊了几句,觉得不对劲。
最后,让老顾填了一份五癌筛查问卷,经过系统筛查后,老顾属于肺癌高危人群,被转到市三院做免费肺部CT。
一检查,问题来了,老顾被确诊为肺癌,幸运的是处在初期。不久后,老顾做了手术治疗,休养了一段时间后,昨天专门来社区医院感谢徐瑾。
上门宣传“家庭医生”常吃闭门羹
当了两年“家庭医生”,徐瑾和很多家庭成了朋友,现在去社区,隔老远就有人招呼她。
隔壁的年轻医生江玥婷也有同样的感受。前天,江玥婷刚在办公室坐下,上清寺路社区的安婆婆来了,老人提着两斤红糖,说是要送给江医生泡水喝。去年10月,患有高血压的江婆婆签约“家庭医生”,这一年多,老人生病了,不方便出门,只要来一个电话,江医生就会上门。
“这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安婆婆说,对她这样的老人来说,看病图的就是实惠和方便。如今,安婆婆所在的居民区,80%的老人签约了“家庭医生”,靠的是居民口口相传。
但在2012年,该制度刚推行之初,并非大家想象的那样顺利。这一点,各个社区的全科医生们感受极深,最大的困难是敲不开居民家里的门。常被怀疑是上门做推销的,甚至有居民打110报警。
徐瑾说,从2013年开始,主动到社区医院来签约的家庭多了。
一个医生能管理这么多病人?
徐瑾所在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一共5人,签约的家庭共500多户。那么,现实的问题来了:一个医生要管那么多个家庭,管得过来吗?
有这样疑问的人很多,徐瑾笑了。签约家庭医生后,最直接的变化,是把过去相对松散、多变的医患关系变得紧密、固定,“其实看病的人群并没多大变化,只是再来看病时,居民会有这个意识:生了病就找自己的专属医生,他最清楚病情。”
若生了重病,签约的居民可以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系优先转诊,有需要时,家庭医生中的三甲医院专家成员可参与诊疗。
“以前有很多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不信任,以为我们就会看看感冒咳嗽之类的病。”江玥婷说,与辖区家庭签约后,有一点,她感受明显,就是信任度增加了,“我们了解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起居、用药等情况。”打交道久了,彼此有所了解,不少全科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处成了朋友,有啥不舒服,随时一个电话,就能联系上专属医生。
前天,在上清寺街道春森路社区,我们也随机采访了10位居民。他们中8人知晓并认可家庭医生的制度,签约者中,以老人居多。
居民徐黎说,她在社区消息栏上看到了家庭医生的制度,随后去社区医院签了约,“我们家有老人,每年家庭医生会上门几次,平时有啥不舒服,一个电话打过去,会有人指导你用药,举个最实在的例子,比如说体检,医生会拿着体检报告跟你讲解半个小时,直到清楚为止。”
记者手记>
“家庭医生”离我们并不远
如果你认为“家庭医生”只是美剧中,渗透到人们生活中的职业,那么你OUT了。在重庆,目前有15个区县推出了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有组数据看上去很美:22.33万户城市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63.1万重庆人有了自己的专属家庭医生。
在与社区居民的接触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了,“家庭医生”的推进,三年来带给更多家庭实际的改变。让看病不再难,是每个人心中的诉求,其实无需抽象的数字,家庭医生徐瑾和发生在她身边的事,已经能让我们感知生活中,这些细微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