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主城“四山” 挺起山城“脊梁”

21.05.2019  10:52
主城四山3D示意图 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清乾隆重庆城图 (重庆市规划自然资源局供图) 随着“四山”保护提升,缙云山的自然环境将得到更好的保护。记者 罗斌 摄 游人在中梁山采摘蓝莓。记者 张锦辉 摄 明月山江北吴家凼“天池”。(重庆日报资料图片)(江北区农委供图)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重庆,要深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上中下游协同,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总书记还希望,重庆能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殷殷嘱托,重庆人民牢记在心。“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新的发展理念指引下,重庆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为人民创造高品质生活。

  作为城市提升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4月26日,《重庆市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在市政府常务会议上审议通过。

  “四山”,对山城重庆意味着什么?其现状如何?如何用好自然与人文这两个“宝贝”,把“四山”打造成“城市绿肺、市民花园”?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兵分几路,对“四山”的自然与人文资源进行深入探访。

  今日起,重庆日报推出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山在城中,城在山中。

  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并称重庆主城区“四山”。“四山”纵贯主城南北,被视为“山城重庆的脊梁”“天然的生态屏障”。

  《重庆市主城区“四山”保护提升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四山”保护提升,将紧紧围绕“保护自然、保障民生”这一基本方针,以“城市绿肺、市民花园”为总体定位,突出“四山”的自然、人文、民生、休闲四大类功能。

  该实施方案还拟出“时间表”——干五年、看十年、谋划三十年。

  一幅“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谐画卷,正在山城重庆铺开。

  山城,既是重庆的别称,也是重庆的身份。

  城市布局山间,道路依山盘旋,建筑错落有致。重庆,是我国最大、最著名的山城。在全世界同等规模的大都市中,重庆的山城格局称得上独一无二。

  这一切,都源于重庆主城区有“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4条山脉纵贯主城南北,形成了山城的脊梁,勾勒出山城的形貌,并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塑造了重庆的人文和个性。

   山城重庆的脊梁

   从古至今,城市布局就与“四山”相融相生

  “我认为重庆的山非常奇特,奇特到全国独此一家。

  这是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单之蔷在《重庆啥模样》一文中,面对重庆主城“四山”发出的感叹。

  在这篇文章中,单之蔷用了一个浪漫的比喻来形容“四山”——“就像是千手观音伸出的一条条手臂”。

  在单之蔷看来,“重庆城就是观音轻舒玉臂、轻拈玉指拾起的一枚珍珠。

  而重庆城与“四山”这种相融相生的关系,已经持续3000多年——

  早在先秦时期,重庆城(时称“江州”)就是巴国的都城。如今,这座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已蝶变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化大都市。

  打开重庆的古、今地图,我们会发现:3000多年以来,重庆城的城市建成区,一直布局于“四山”山与山的宽谷之间。

  重庆市政府旅游发展高级顾问、重庆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教授说,重庆成为一处“山水之城、美丽之地”,与“四山”和两江(长江、嘉陵江)密不可分。

  在世界范围内,城中有山的城市,重庆并非唯一。中国香港、美国洛杉矶等城市,也都是“城中有山”。但罗兹柏认为,4条山脉平行发散,并位于一座城市的核心城区内,“这种城市格局,在全世界同等规模的大城市中,重庆可谓独一无二”。

  “‘四山’南北向纵贯重庆主城区,两江东西向横切‘四山’,形成了纵横交错、形如棋盘的山水格局。我们的主城区就这样被山水环抱,多美!”罗兹柏感叹。

  是什么造就了如此精巧又壮阔的山水走向?

  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海鹏指着“四山”3D模型图介绍,主城区“四山”属于川东褶皱山系(又名川东平行岭),是世界三大褶皱山系(中国的川东平行岭、美洲的阿巴拉契亚、安第斯-落基山脉)之一。

  所谓褶皱山系,是指地壳的水平岩层发生弯曲形成褶皱、隆起的部分形成山系。

  重庆主城区“四山”属于背斜低山,绝大部分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

  “这样的高度,既能形成壮阔山景,但又不至于形成‘天险’,阻隔人们的去路。”张海鹏说,“重庆主城各区,就坐落于‘四山’之间的宽阔谷地中。从卫星地图上看,‘四山’就像4道坚实的屏障,紧密地护卫着我们的城市。

  张海鹏打了一个比方:如果把主城区看作一片良田,那么,“四山”就是田坎,既是天然的屏障,又对城区进行了划片;而两江则为水渠,既是天然的隔断,又为水运提供了优越条件。

  更难得的是,主城区的“四山”山脉中均有绵延的平行槽谷。平缓的地形,能够支撑人们的生产生活所需。因此,主城区“四山”范围内,有83个街(镇),部分山上还有农田。

  “有一种说法叫‘大山大江生重庆’。从这个意义来说,‘四山’是不折不扣的重庆城市脊梁。它们撑起城市,也为城市提供滋养。”张海鹏说。

   历史变迁的见证

   “四山”一直是重庆人坚实的依靠

  除了地理上的意义,“四山”在时间维度上的功能变化,则演示了重庆城市变迁的历史轨迹。

  从事重庆城市发展演进史研究的四川美术学院副教授、历史地理学博士舒莺介绍,数千年前,勇猛善战、忠贞不屈的巴人,就活跃于“四山”。

  “四山”为巴人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湿润的气候和其他自然条件,同样宜于野生动植物生存,因此巴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形成了以渔猎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

  同时,重庆主城所在的平坝地域,具有相对较好的种植条件,所以很早就得到巴人的开发。

  “古代巴人所面对的环境,是‘山环水绕’。他们既要搏击自然,又要渔猎维生,因此造就了坚强、勇武的个性。”舒莺说,所以,历史上留下的是巴人勇敢善战的形象。

  这种坚强、勇敢的传统特征,在重庆的土地上代代延续下来。

  到了抗战时期,中国人民不畏炮火、坚强抗战的英勇不屈精神,也在“四山”中展现。

  1938年,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轰炸”愈演愈烈。山地错落、林木繁茂的“四山”,便成为躲避日军轰炸的天然屏障。

  国民政府各大机关陆续迁移,外国使领馆入渝,“四山”成为首选之地。

  “当时国民政府利用重庆的地形,选择隐蔽、险要的自然山体进行疏散。”舒莺说,南山、歌乐山以及缙云山脚下的北碚金刚碑等地,都有国民政府相关部门迁入。

  同时,众多企业、机构和民众也开始迁到“四山”山上或周边。

  例如,当时的红十字总会、上海医学院、江苏医学院、国立药学专科学校等单位均集中于歌乐山,足有49个之多。

  可以说,这一时期,“四山”不仅为坚持抗战的人们提供了庇护,也见证了重庆作为“英雄之城”的城市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英雄之城”加快现代化大城市建设步伐,“四山”成为山水之城城市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城市规划处副处长李俐娟介绍,直辖以来,随着城市不断扩大,重庆城市骨架逐步完善,主城区向构筑“一岛、两江、三谷、四山”的自然山水城市格局发展。

   城市的“绿肺

   “四山”是生态宝库更是生态屏障

  在山城重庆的发展进程中,“四山”最重要的作用,其实应该是“城市绿肺”。

  关于“四山”植被繁茂、生态良好的记载,史不绝书。

  比如在晋朝史书《华阳国志》中,提到“四山”的果实、药物、林木,就有香茗、给客橙、葵、巴戟、天椒、桃支、灵寿等数十种之多。

  “这些史书记载应该是可信的。如今‘四山’地区的森林植被依然极为丰富。”李俐娟称,根据他们对“四山”的自然本底调查,“四山”森林植被丰富,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主要类型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针叶林和温带暗针叶林,尤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密集度最高、生态效益最显著。

  “四山”的森林以马尾松林为主,还有栎类、杉木、柏木、油松、杨树、云杉、巴山松、冷杉、铁杉等。主要经济树种有梨、柚、桃、李、猕猴桃等。竹资源则以楠竹、慈竹等为主。

  拥有如此丰富的森林资源,“四山”为重庆主城输送了清新的空气,提供了丰富的生态环境,也因此有了打造“市民花园”的基础。

  鲜为人知的是,“四山”还是重庆主城多条次级河流的发源地。如虎溪河发源于缙云山,麻柳河、竹溪河等发源于中梁山,温塘河、望江、兰草溪发源于铜锣山,沙溪发源于明月山……这些次级河流最终汇入长江和嘉陵江,成为两条大江的一部分。

  李俐娟说,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四山”自然生态环境,对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意义重大。

   陈子昂、白居易等诗文大家为“四山”挥毫泼墨

  “四山”不仅是地理上的重庆城市脊梁,更是重庆历史文化的一片高地。

  翻阅史料不难发现,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新乐府运动主要倡导者白居易、“晚清第一词人”赵熙等诗文大家,均为“四山”挥毫泼墨,写下了优美的诗句。

  让陈子昂震撼的,是嘉陵江“切开”缙云山形成的东阳峡(今温塘峡)。

  陈子昂是四川射洪人。在赴长安为官、途经东阳峡时,他写下“路转青山合,峰回白日曛”的诗句,描绘了缙云山多变的山势和秀丽的景色。

  而让白居易难忘的,是属于铜锣山南段的南山。

  当年,白居易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忠州(今忠县)刺史。期间,他孤身一人游览涂山寺,写下五言绝句《涂山寺独游》:“野径行无伴,僧房宿有期。涂山来去熟,唯是马蹄知。

  这首诗透露出一条重要信息——当时的涂山,已经是四方游客“来去熟”之地。

  大禹娶涂山氏,治水期间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是众人熟知的神话故事。南山上有一座涂山寺,就是为了纪念这段神话故事而建的。

  何以见得?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熊笃表示,经考证《华阳国志》《水经注》等相关史料,“禹娶涂山”的发生地,就位于南山。

  而明月山则为诗人们提供了登高赏景的好去处。

  渝北区大盛镇有座白岩山,属明月山脉的一部分。白岩山的一面崖壁呈白色,犹如积雪,且有大片石燕聚居。

  清道光年间江北厅训导宋煊曾作诗《白崖石燕》:“云崖耸立势崔巍,石燕乘风对对飞。舞处不曾萦綵线,翔时犹自着乌衣。

  可见,早在清代,明月山就如同一座生态公园,充满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巴渝十二景”有多处位于主城区“四山”之中。

  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局统计,“巴渝十二景”中的“歌乐灵音、缙岭云霞、云篆风清、华蓥雪霁、桶井峡猿”等景观,均位于主城区“四山”范围内。

   重报时论》》

   在守护中遇见更美的“四山”

  刘江

  山与城相拥相守,共同刻画重庆发展的年轮,也在赋予彼此崭新的内涵。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这“四山”像是大自然伸出的一条条手臂,纵贯重庆主城区,勾勒出山城的形态,涵养着重庆人坚韧顽强的品格。

  当下,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成为重庆人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实施“四山”保护提升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一步。我们重新审视“四山”的时代价值,会发现它们不止是坐看云起的好地方,更是绵延后世的“山城脊梁”。

  “四山”上有草木,有虫鱼,有鸟鸣涧,有水淙淙,是重庆的生态宝库。这些自然美景,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依托。恰如缙云山一位护林员所说:“这些山最要紧的就是把环境保护好,这么好的山和树,不能被搞糟了。”像爱护自己的肺叶一样呵护“四山”,系统修复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为“城市绿肺”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才能提升“四山”的生态品质,还“四山”以宁静、和谐、美丽。

  “四山”上有古寺,有故事,有历史遗迹,是重庆的文化富矿。这些历史人文资源与“四山”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以其源于山水、根植巴渝、开放融合的特征,呈现出别具魅力的文化价值。对“四山”上有根有魂的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加强修缮、活化利用,才能更好地延续历史文脉,以文化滋润心灵。

  保护生态,是为了惠民利民。对于生活在“四山”地区的人们来说,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并不是大家想要的,保护“四山”和保障他们的生活都很重要、并不冲突。实施“四山”保护提升,就是要帮助他们画好“山水画”、念好“山水经”,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四山”,将“一亩”重庆主城划成“三分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市民得以“诗意地栖居”。这份大自然的馈赠,让“四山”有条件成为重庆的“市民花园”。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的前提下,为老百姓提供更多绿色生态的公共活动空间,让人们不仅能悠然见山,更能便捷地登山游憩、休闲健身,惬意地体验文化、触摸历史,这是保护提升“四山”的应有之义。

  “城市与山并肩而立,生活在这里的人可以居闹市而不觉喧哗,处山林而不感荒凉,无疑是十分美好的。”有人这样描述在山城看山的感受。守护好“四山”上的自然和人文宝贝,我们将会遇见更美的“四山”。

   主城区“四山”名片

   缙云山

  古名巴山,是7000万年前“燕山运动”造就的背斜山岭,属华蓥山余脉,北起合川区老岩头,止于江津区罗坝一带。全长约140公里,海拔350~950.3米。北段和中段多呈“一山一岭”形态,南段为“一山一槽二岭”形态。山上白云缭绕、气象万千,早晚霞云、姹紫嫣红,古人称“赤多白少”为“”,故名缙云山。

   中梁山

  华蓥山余脉,北起合川区摩天坡,南至江津区。全长约130公里,海拔400~1000米,多呈“一山二槽三岭”的形态。因地处老巴县中部、形如房屋大梁而得名。

  位于中梁山中部的歌乐山,则据传说“大禹治水,召众宾歌乐于此”而得名。

   铜锣山

  经四川省达州市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进入重庆境内,止于巴南区永兴场。全长约200公里,海拔600~1000米。多呈“一山一槽二岭”形态。因长江横切形成铜锣峡,峡中江水击石,如铜锣之声,故名铜锣山。

  铜锣山的溶洞多达30余个,其中九龙洞、月亮洞、蓝家洞、何家洞、狮子洞、仙女洞等景色尤佳。

   明月山

  北起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呈东北至西南走向进入重庆境内,止于巴南区永兴场。全长约232公里,海拔700~1000米,多呈“一山一槽二岭”形态。因长江横切形成峡谷,峡岸峭壁上“有圆孔如满月状”,故称明月峡,山以峡为名。

  明月山是一个重要的亚热带生物资源基因库,在一些深谷中,分布着被称为“生物活化石”的桫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