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让青春闪光
杜文章(右)下乡调研脱贫工作。
李林威(中)与同学们在郁山镇做公益项目。
郭小杰(左一)在教孩子折皮卡丘。
本报记者 牛瑞祥 李星婷
“Hi! Nice to meet you!”“My name is Liying.I come from China.”……9月5日,巫溪县文峰镇文峰小学,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郭小杰,正在用自己编排的情景剧为该校三年级1班的学生上英语课。
被保送读研的郭小杰,在本科毕业时选择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他将在巫溪支教一年后,再返回学校读研。
“我想把好的书籍、好的教育带给山区的孩子们,改变他们的命运。”来自山东省商河县的郭小杰,去年5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担任学生干部,并多次参加志愿者活动,曾获评学校第九届“感动校园——西政学子年度人物”。
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跟郭小杰一样的学生党员还有许多。西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四女生陈姿伶,长期从事志愿者活动,2015年获团中央“最美团支书”称号;重庆大学2014级安全工程专业藏族学生玉琴,高中时即入党,志在毕业后回家乡奉献力量,坚信“少年强则中国强”……
“无论今后做什么,都不止是为了一个人过得好,而要让更多人过得好。”中央组织部相关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共产党员总数为8779.3万名,其中学生党员为224.7万名。
让青春的花朵开在最需要自己的土地上
今年从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毕业、在四川省阿坝州小金县组织部工作的杜文章,是作为四川“急需专业选调生”来到这个国家级贫困县的。
杜文章说,四川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州”(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地区,因此自己在毕业前决定——去“三州”,投身到脱贫攻坚这项伟大的事业中去!
年仅23岁的杜文章为何会有如此远大的抱负?
出生在四川省合江县福宝镇农村的杜文章,在10岁时成为孤儿,因为党和国家的政策,杜文章从小学到高中,被全部减免学杂费,并得到国家资助。
“2012年,我成为村子里第一位考入重点大学的学生。”于是,回到家乡,回到西部农村,让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成为杜文章心中最朴素的愿望。“只有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米玛普尺,这个去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毕业的藏族女生,回到家乡日喀则市,目前在萨嘎县司法局工作。
“萨嘎县位于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距离日喀则市有9个小时车程。”米玛普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萨嘎县地处偏远,气候非常寒冷。
尽管有着“西部驿站”之称的萨嘎县商贸发达,但教育、医疗、法律人才都非常缺乏。在普法办工作的米玛普尺,发挥专业所长,开办了“萨嘎普法”微信公众号,推广普法工作。
米玛普尺觉得,自己在雪域高原上的生活很充实、幸福。“这里气候恶劣,但春天会盛开大片大片的格桑花,美极了!”在米玛普尺看来,人的一生很短,应该像格桑花一样,开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
“大学生党员是优秀的群体。”重庆大学团委副书记吴昊认为,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党员在毕业时选择投身基层,将自己的成长与当地的发展、国家的命运紧紧系在一起,起到了党员的模范作用。
一项调查显示:77%的学生党员认同“人生理想是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的有机统一”;78.8%的同学明确表示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党员的带头作用让优秀种子“星火燎原”
不仅仅是毕业时的选择,在校的大学生党员也无时无刻地在学习、生活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8月31日,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等联合主办的2016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MBA专项赛,在四川绵阳落幕。
重庆大学2013级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学生李林威带领的MYLG创业团队,是我市唯一一支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团队,他们的作品《迈捷EV新能源纯电动汽车》荣获铜奖。
这个以重庆大学电动方程式赛车技术为基础的项目,立足当下新能源产业热点,在电池、电气传动等方面进行改进。李林威说,尽管在创新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少风险和技术难题,但就在攻克这一个个难关的过程中,大家创新创业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作为电气工程学院团委书记助理、中共预备党员,李林威不仅带动、培养学弟学妹创新,还做了不少公益项目。
2015年3月,李林威带头组建了“E家人公益团队”。团队组织策划的“郁饼嘉渝”公益项目,获得2015年好丽友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公益梦想实践大赛行动先锋银奖。
产于彭水郁山镇的擀酥饼是重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当时都是小作坊生产,产量不高,销售渠道单一。
去年暑假,李林威带着团队来到郁山镇,拍摄了一部名为《指尖上的擀酥饼》纪录片,放在优酷网上推送。同时,团队用擀酥饼的一些元素制作成明信片、文化衫、书签等,进行发售或赠送;并利用微博、微信平台等对擀酥饼的历史和技艺进行推广。
通过团队的努力,擀酥饼的销量扩大了,并开始常态化生产(以前只在中秋节等节日小规模制作)。
今年,“E家人公益团队”又启动了《秸然一新》公益项目,旨在利用秸秆做成餐盒,宣传环保理念。“当年我受到不少优秀学姐学长的影响,也希望把创新、公益的精神,一代代传递下去。”已经读大四的李林威说。
与李林威一样,重庆文理学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大学生党员范苏颖,也是同学们心目中的“模范生”。身为班长的他不仅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还带头参加“互联网+”、科普创作大赛等大大小小小的活动,注重培养自己的科技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并经常去敬老院、孤儿院献爱心……得到老师、同学们的一致好评。
“在校大学生党员(含预备党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为同学们作出了优秀的表率。”吴昊表示,大学生党员的带头作用,让优秀的种子得以“星火燎原”。
创新形式,让高大上的理论“活”起来
在高校,党员的带头作用有目共睹。不过,在大学生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的当下,高校如何引领青年学生的成才成长?如何培育学生党员群体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重庆师范大学探索出了一条有特色的道路。
“为推介一个创业项目,吃了19次闭门羹仍不放弃;大二设立‘丁哥加油站’,坚持每日一小时引导学弟、学妹开展科学研究……”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大三学生李尚隆刚入学时,学院就邀请“感动校园十大人物”2011级的学生党员丁奕然,做了一次“很励志”的专场报告会。
“这样的报告会给人以启迪和力量,对怎样度过4年大学生活很有启发。”李尚隆认为。
自2001年开始,重庆师范大学就开始举办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优秀励志学生李卫、“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露……近几年,该校涌现出不少先进人物,他们的经历便是鲜活的“教材”,为数万学子传递青春正能量。
“对90后大学生群体来说,讲授他们感兴趣、并对他们成长成才有用的内容,才能引发共鸣,走进学生内心。”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永友教授表示,高校要探索党性教育的多种有效途径,不断创新形式,让高大上的理论“活”起来,才能真正让大学生对社会历史规律形成深刻认识和独立判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政治态度,切实承担起青年人的历史使命。
不少高校已开始努力,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多种特色活动贯穿的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修养。
如重庆大学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梦”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探索情景体验、探究实验、调查访谈等融为一体的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用快板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青春之歌》等话剧宣传“十三五规划”……陈姿伶告诉记者,西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讲团”用这些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理论和价值观,很受欢迎。
西南政法大学在全校建立了2800多人参加的125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年轻的志愿者们深入社区、农村、乡镇,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咨询、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该校党员志愿者已经累计服务450余次,约12000小时,让服务走向了常态化。
……
“经过各种培训、学习、锻炼,我经历了从一名普通大学生成长为正式党员的思想转变——无论今后做什么,都不止是为了一个人过得好,要让更多人过得好。”郭小杰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