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700岁的东华观藏经楼下月底修复完成 修复不使用一颗铁钉

01.03.2016  08:34

 

  历经近半年的封闭修复,我市主城区现存最古老的木质建筑——渝中区凯旋路东华观藏经楼,下月底修复完成。昨日重庆晚报记者从渝中区文管所获悉,东华观藏经楼采取传统工艺修复,不使用一颗铁钉,将重现昔日繁华风采。该楼还将打造成博物馆,年内免费向市民开放。

  主城最古老木质建筑

  在繁华解放碑商圈附近有条凯旋路,顺着公路往下走,在拐弯地方有一座残破不堪的老楼——歪歪斜斜,摇摇欲坠,撑起一屋顶青苔和残枝败叶。如果不是那高耸入云的飞檐和正脊上精巧装饰,你肯定不相信这是个已有700多余年历史的老古董。

  昨日重庆晚报记者来到现场,东华观藏经楼仍在封闭修复,站在路边能看出藏经楼是座重檐歇山式抬梁结构建筑,殿顶琉璃瓦虽然残旧,但掩盖不了它昔日的繁华。

  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据史料记载,东华观藏经楼又名玉泉殿、皇经楼,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至元年间兴建的东华观的一部分,距今700多年了。经考证,它是目前主城区现存最老的木质建筑,而且建筑风格极其考究。这次修复是继清朝康熙年间大修后,时隔300年再次大修。

  重庆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附近几位居民,他们大多不知道东华观藏经楼的历史。在他们的记忆中,这座老楼里面还住过几户居民,“修复前外边被棚户区掩藏。

  “听父辈说,这座藏经楼有好几百年了。”家住东华观巷78岁的程婆婆说,这原来是个道观,她小时候经常进去玩,里面有神像,殿顶有精巧的龙、狮等动物,翘檐上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曾遭大火和日机轰炸

  徐晓渝说,史料记载,东华观在元朝忽必烈时香火鼎盛。经历元末战乱后,东华观主体结构在明代和清康熙年间维修过。

  “当时的东华观殿宇三重,内设殿堂9个和藏经楼,还有花园、住房、库房6大间。”徐晓渝介绍,极盛时期的东华观规模宏大、巍峨壮观,面积有上千平方米,来此进香挂单的道士及居士达千余人。

  如此规模宏大的道观为何只剩下一座破败藏经楼?资料显示,1926年东华观遭遇大火,整个道观烧掉三分之二,只剩下灵官、玉皇、邱祖三殿。

  此后东华观更为命运多舛。1939年遭到日机轰炸,邱祖殿被毁。1942年修凯旋路时将剩余的灵官殿和玉皇殿分为两段,公路上为玉皇殿,下为灵官殿。1953年因建苏式粮库,又拆除了灵官殿。于是,东华观其实仅存前殿藏经楼,即以前的玉皇殿,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后来藏经楼被一家印刷厂占用,此次修复前,里面还住着几户居民。

  修复不使用一颗铁钉

  1983年,市政府将东华观藏经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10月,市政府又公布它为第一批直辖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徐晓渝说,目前藏经楼前面的5层楼房已拆除,文物专家们对建筑外墙面附着的苔藓、藤蔓植物已全面清除,剔除石质空鼓部分,采取加固修复。

  “屋顶瓦片也将全部揭下,对残存瓦件,专家们将采用订烧方式复制后回放上屋顶。对残损殿顶翘角,也将按照原貌进行修缮复原。”徐晓渝介绍,为保存东华观原有建筑风格,将保持榫卯结构,整个修复中不使用一颗铁钉。

  重庆晚报记者了解到,修复后的东华观藏经楼,将以明代建筑特点为主,夹杂部分元代建筑风格。渝中区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修复后的东华观藏经楼将打造成渝中区今年启动建设的十个博物馆之一,结合东华观的历史背景及渝中区实际情况进行布展,届时免费对市民开放。

  重庆晚报记者 何浩 毕克勤 摄影报道

  渝中这些老地方

  今年也要打造成博物馆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有着3000多年历史,200余处文物古迹。重庆晚报记者获悉,今年该区将对部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文物进行全面修缮,启动十个博物馆(陈列馆)建设——除已明确的东华观藏经楼外,还包括重庆行营、上清寺怡园、天官府郭沫若旧居等历史文化遗址。

  郭沫若

  旧居

  文化界民主宣言诞生地

  渝中区天官府8号有栋不起眼的三层小楼。71年前,300多位文化界知名人士在这里共同签署《文化界对时局进言》。这篇被称为民主宣言的文章,迅速在国内外舆论界引发极大震动。它就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郭沫若旧居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在地。

  大众熟知的《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等6部郭沫若创作的历史话剧在此完成。抗战时期,这里会聚了沈雁冰、老舍、陶行知、翦伯赞等文化大家。

  上清寺怡园

  唯一有供暖设备重庆老建筑

  怡园又称宋子文旧居,位于上清寺嘉西村,建于1937年。抗战期间,时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的宋子文在此居住。1945年底,美国总统杜鲁门委派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中国,代表美国政府调节国共关系时便下榻在怡园。1946年1月5日,周恩来、张群在怡园签订国共第一次停止军事冲突协定。

  怡园有20多个房间,全部安有供暖设备,地下有锅炉,是典型寒地设计风格老建筑,也是重庆唯一采用这种设计的老建筑。

  重庆

  行营

  二战时中国最高权力机构驻地

  重庆行营位于解放西路14号,是蒋介石最早的城区官邸,又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旧址。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最高权力机构的驻地。

  重庆行营修建年代大约是1935年底。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蒋介石作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最初办公地点就设在重庆行营。当时集中了国民党党政军各方首脑人物,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副委员长冯玉祥、参谋总长何应钦、副参谋总长程潜、白崇禧都时常在这里出入。

  中共重庆地委旧址免费开放

  重庆晚报讯 窄窄小巷子,两层青砖小楼房——位于渝中区二府衙街的中共重庆地方执行委员会旧址(简称中共重庆地委),90年前中共重庆地委在此成立,它是全川革命运动核心。昨日重庆晚报记者获悉,该旧址作为今年渝中区打造的十个博物馆(陈列馆)之一,正式对市民免费开放。

  据了解,中共重庆地委旧址又称杨闇公旧居,曾是杨闇公父亲杨淮清的产业。朱德、刘伯承到重庆与杨闇公一起成立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准备领导顺泸起义时也常来这里开会。

  重庆晚报记者 何浩 毕克勤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