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免疫学新机制 药物抗癌效果可快速检测
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许将有新的治疗手段。10月14日,记者从第三军医大学获悉,由该校叶丽林教授、周新元副教授及吴玉章教授牵头的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转录因子TCF-1对TFH细胞的分化作用机制。该发现将为因抗体生成紊乱而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过敏等,提供新的靶点,从而实现更有效的治疗。
据悉,该团队研究成果形成的论文《转录因子TCF-1启动急性病毒下的TFH细胞的分化》,于近日发表在国际免疫学顶级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
TFH细胞,即滤泡辅助性T细胞,存在于人的免疫系统内,重要的是,它参与了机体免疫,对维持机体免疫平衡起重要作用。
20多年前就有研究证明,B淋巴细胞(一种淋巴细胞)必须在淋巴滤泡中接受TFH细胞的辅助,才能活化、增殖、分化并产生抗体;没有TFH细胞的辅助,B淋巴细胞更倾向于凋亡。同时,TFH细胞必须受到严格调控,过度活化和耐受都不能正常发挥辅助作用,从而会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体液免疫功能缺陷。
“但启动TFH细胞分化的因子却一直没弄清楚。”三军医大全军免疫研究所叶丽林教授说,正因如此,该研究一直是国际上重点关注的领域。
在科技部973计划、中组部千人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三军医大全军免疫研究所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的反复试验。经过三年时间试验,他们在小鼠体内发现有一种名为TCF-1的转录因子,它能促进转录因子Bcl-6分化,并抑制转录因子Blimp1的分化,从而启动并调控TFH细胞的分化,进而更有效地辅助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这个转录因子在人体内也存在,同样对TFH细胞的分化起着关键作用。
该项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免疫学领域的这一空白。国际著名免疫学家、东京理科大学教授Masato Kubo在同期《Nature Immunology》发表述评,称赞文章“证明了TCF-1通过调控Bcl-6,从而在早期决定TFH细胞的分化命运”。
“这也意味着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将大大受益。”叶丽林说,通过控制体内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可能将改变以往治标不治本的现状,收获良好的疗效。今后,还将会研发出控制TFH细胞分化的疫苗,将真正预防和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
重医附一院专家发明癌症药物新型筛选方法
同时检测药物抗癌效果及如何杀死癌细胞
本报讯 (首席记者 张亦筑)正在研发的抗癌药物到底有无抗癌效果?如果有,它又是如何杀死癌细胞的?对帮助科研人员快速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抗癌药物,这些问题都至关重要。10月14日,记者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了解到,该院口腔颌面外科副教授李雅冬主持研究的“一种癌症药物的新型筛选方法”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项研究将有助于加快在研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的进度。
“我们在做这项研究时,主要针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李雅冬说,所谓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即发生在口腔、咽、喉、鼻腔、鼻窦、甲状腺、唾液腺、颈段气管及食管的鳞状细胞癌。有关统计显示,在世界范围内,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每年大约有54万新发病例,其中可造成27.1万例死亡病例,死亡率超过50%。从他的临床经验来看,这种癌症还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他表示,目前抗癌药物的筛选方法较多,但已有的筛选方法较复杂,并且仅能筛选出有效抑制肿瘤生长的药物,而无法了解所筛选出药物的抗癌作用机理,也就是说,不知道其究竟是如何杀死癌细胞的,对科研人员进行下一步研究,寻找到有效的抗癌药物并应用于临床无法提供更好的支持。所以,对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而言,至今临床上还没有特别高效、低毒副作用的抗癌药物。
为此,李雅冬自2000年起进行相关研究,希望从基础研究着手,发明一种新型筛选方法,从而寻找到更好的抗癌药物。
那么,这种新方法是如何筛选抗癌药物的?据介绍,他们首先是进行细胞株培养,然后取一部分细胞株加入待测药物和发光剂,同时取另一部分细胞株加入紫杉醇和发光剂,将两组进行对比。
“紫杉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化疗药物。”李雅冬称,对比之后,如果待测药物比紫杉醇的发光强度更高,那说明前者的抗癌效果比后者更好,反之亦然。这种方法简单、快捷,在24小时内就能出结果,且检测步骤少,受到的干扰因素就相应较少,检测成本也很低。
而这种方法最大的优势还在于能同时获取待测药物的抗癌作用机理,这能大大加快待测药物应用于临床的进度,为之后研发出抗癌新药奠定坚实基础。
在此专利的基础上,目前李雅冬也准备借助这种方法进行下一步研究,寻找更好的抗癌新药应用于临床,造福广大患者。“这种方法还或将用于其他癌症药物的筛选,进而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