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启示是开拓进取的智慧和力量——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塞声谈《重庆党史第二卷》
“《中国共产党重庆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重庆党史第二卷》)的出版是重庆市党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重庆市党史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2月18日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徐塞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十年磨一剑记录29年党史
“这部党史基本著作吸收了近30年来党史学界重要研究成果,全面记载了1949年11月重庆解放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时间中国共产党在重庆的历史。”徐塞声介绍,上世纪80年代,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市委成立了党史研究和工作部门,开展了党史资料征集、编撰、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为编写重庆地方党史著作打下了重要基础。
2003年10月,市委常委会作出了“调整五年规划,加紧编写重庆地方党史”的决策。2005年3月,市委下发了关于组织编纂《中共重庆地方史》的通知,对编写全市党史基本著作的工作作出总体部署,按照市委的要求,市委党史研究室同时开展了《重庆党史第一卷》和《重庆党史第二卷》的编写工作,并于2011年正式出版了《重庆党史第一卷》。
《重庆党史第二卷》的编写经历了多方征求意见、确定编写提纲、广泛收集资料开展专题研究、认真组织撰稿和反复进行修改的过程。在完成《接管重庆》、《新重庆的起步》、《城市的接管与社会改造》、《拨乱反正》、《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六十年代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等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重庆党史第二卷》的初稿,数易其稿后,于2015年底报市委审定,如今正式出版。
五编反映五段历史时期
“《重庆党史第二卷》记载的这29年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23年历史的继续和发展,是开创社会主义新纪元并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徐塞声说。
据了解,《重庆党史第二卷》把重庆解放后29年党的历史划分为五个时期,每个时期为一编,共五编。即建设人民的生产的新重庆(1949年11月—1952年);贯彻实施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1956年9月);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956年9月—1966年5月);十年内乱(1966年5月—1976年10月);在徘徊中前进(1976年10月—1978年12月)。
第一编反映了重庆解放后,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建立新民主主义经济基础等方面情况;第二编讲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在重庆的起步,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时期的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等方面情况;第三编反映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开端和整风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和政治上“左”倾错误的发展,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等方面情况;第四编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情况;第五编讲述了拨乱反正和国民经济恢复等情况。全书结束语对重庆解放后29年的历史作了总结。
深入学习党史汲取智慧力量
“重庆党组织这29年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和取得巨大成就的缩影。”徐塞声认为,回顾重庆这段党史有四点突出感受。
其一,必须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只有最广泛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我们党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从而凝聚起前进的巨大动力。
其二,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民政权建立后,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只有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
第三,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证明违背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必然会对党的工作造成损害,轻则是一时一事的失利,重则会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断送我们的事业。
第四、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解放后,重庆党组织坚持“两个务必”,及时进行“过好胜利关、不做李自成”的警示教育,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为新重庆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