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入殓师张浩:服务时几乎贴着遗体 看儿子被孤立很心疼
第1眼-重庆广电消息,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死亡”这个词,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忌讳,而与此相关的职业,更是让人退避三舍。入殓师,这是一个距离大众相对比较遥远的职业。在石桥铺殡仪馆,就有一群专门为逝者服务的入殓师。90后小伙子张浩,就是其中的一员。
张浩大学是在贵州学的社保专业,毕业后偶然的机会听说殡仪馆要招实习生,就试着报了名,从此便进入殡葬这个行业。不过说起来,这个行业对他而言并不陌生。张浩有个哥哥,就是学的殡葬专业,毕业后在殡仪馆工作。所以他在大学期间的寒暑假里,经常会到哥哥的单位来,该见的也都见过。
重庆电视台记者连新民: 第一次真正接触遗体的感觉还记得吗?
90后入殓师张浩: 实习的时候,第一次跟师傅一起出车把遗体抬回来。在科园六路上,一辆出租车和一辆大货车相撞,发生自燃。当时出租车里面的驾驶员和一名孕妇被困,出不来,就直接在车里窒息而亡。抬遗体的时候,因为有师傅在,所以也没觉得有什么,只是为孕妇肚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感到难过。但是晚上一回到家,就会不断想起当时看到遗体的画面,心里就有点恐惧。
记者: 会做噩梦吗?
张浩: 会,真会!
记者: 现在还会吗?
张浩: 现在不会了。
记者: 这中间经历了多长时间?
张浩: 大概经历了两三个月。
从2012年入行到现在,张浩至少为上千具遗体进行过服务,主要内容是防腐、整形和化妆。重庆出殡有个风俗,赶早不赶晚。因此,每天凌晨一点到上午十点是张浩和同事们最忙的时候。从不同地方运来的遗体,首先由他们运送到停尸房,登记死者信息。对于正常死亡的,家属办理完手续后就可以对遗体进行清理。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他还要协助法医对死因进行鉴定。为遗体进行服务的时候,最近的距离只有二三十公分,几乎是贴着遗体在工作。
记者: 当你的工作完成,家属们看到遗体后,他们的什么反应,是让你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觉得,这个工作值了?
张浩: 一次一位四十几岁的中年妇女,因为意外的原因,遗体破损得很厉害,当时家属就过来拜托我们恢复一下,希望不要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我和几个同事,从当天晚上的八点钟,一直做到第二天上午的九点钟,才把这具遗体修复完。当时家属带着孩子来看了之后,就不停地跟我们说,谢谢师傅、谢谢师傅,还给我们鞠了一个躬。那一刻,我觉得一切的累和疲惫,就全部消失了。
如今在石桥铺殡仪馆,像张浩这样的入殓师共有二十二人,年龄最小的才刚满20岁。已过而立之年的张浩,现在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儿子今年6岁。为了方便张浩上班,一家人就住在单位旁边的家属院里。有一次,他带着儿子到隔壁小区玩,当另外几个孩子知道他是在殡仪馆上班的时候,就一哄而散,只留下儿子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原地。他说,自己当时还是有些心疼。
记者: 大家为什么听到“死亡”这个词汇,会觉得有些忌讳?
张浩: 我觉得主要是人们对于死亡,一直以来的恐惧感。生的时候,大家都皆大欢喜,但任何人面对死,都是接受不了的。其实生命就像一条长河,我们每个人就像河里面的一条鱼,既然无力去追溯、回溯,那么我们就要坦然地面对、接受,去努力获得精彩,学会珍惜,懂得感恩。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张嘉 连新民 徐毅 陈善培
原标题:重庆专访 | 90后入殓师张浩:正视死亡 敬畏生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