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 重庆累计引入资金达1815.76亿元
重庆日报消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自此,全国16个省(直辖市)、7个大城市与三峡重庆库区结下浓厚情谊。
27年来,在各省市的倾情援助下,重庆库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对口支援累计引入重庆库区资金达1815.76亿元,合作项目1768个。
三峡工程,百万移民!为了百万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的号召——自此,全国16个省(直辖市)、7个大城市与三峡重庆库区结下浓浓情谊,紧紧相连。
27年来,在对口支援省市的倾情援助下,重庆库区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库区移民已从搬迁安置转入安稳致富的新阶段。截至去年12月底,全国对口支援累计引入重庆库区资金达1815.76亿元,合作项目1768个。
援建基础设施,改善民生,发展产业,培训人才……重庆库区处处凝结着对口支援省市的深情厚谊!
补齐“硬件”
援建基础设施筑牢库区发展根基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一直是影响库区发展的“短板”。
自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以来,各省市致力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源源不断地无偿投入有力促进了库区基础设施的持续改善,为库区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巫山新县城,当地把最亮丽、最繁华的一条路命名为“广东路”,用来表达巫山对广东人民无私援助的感谢。
广东的援建在当地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部程控电话、第一条硬化公路、第一座通往乡镇的国家电网变电站、第一个工业园区……
这些“第一”,只是全国各省市对口支援重庆库区建设的一个缩影。27年来,一大批重点交通建设项目在库区相继完成,长期制约库区发展的交通“瓶颈”正在被有效击破。
2001年9月,在山东省、沈阳市的援建下,忠县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座跨江大桥的通车,不但打破了当地的交通瓶颈,也让忠县工业经济得以向南部片区发展。
2001年10月24日,三峡库区第一条铁路──达万铁路建成通车。
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下,万州先后建成万县长江大桥、万州机场、万宜铁路、渝万高速公路,建成连接城区的长江二桥、牌楼长江大桥,万州大桥、万安大桥等,万州一直以来以水运为主的交通格局得以改变。
2003年5月29日,总投资4.5亿元的万州五桥机场正式通航,结束了库区没有民用机场的历史。
2019年8月16日,由广东援建机场连接道项目的巫山机场正式通航,巫山正在实现“水陆空铁”综合交通枢纽的梦想。
……
库区人民用最朴实的方式感谢对口支援省市。在重庆库区所有区县都有以对口支援地命名的道路、桥梁,一条条“辽宁大道”“山东路”“河北步行街”……见证着库区人民与对口支援省市的深情厚谊,成为对口支援的永恒印记。
改善民生
库区公共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上海深情 感恩黄浦”,在万州区双河口卫生服务中心的楼顶,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双河口街道是万州规模最大的三峡移民小区,为之配套的双河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社区近10万人提供医疗服务。2013年以前,医院设施陈旧、检查项目单一,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2013年以来,上海市累计投入资金1286万元,对双河口卫生服务中心进行改造、添置设施设备、培训人员,着力推进医院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如今,当地居民看普通病不再外出,部分疑难杂症能在社区得到初步筛查,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对口支援项目的贴心关怀。
不只是万州,近年来,各对口支援省市无偿提供援助资金,坚持“民生优先”,重点向教育、卫生等老百姓直接受益的项目倾斜,着力补齐和完善因移民迁建带来的民生“短板”,库区公共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库区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水平大幅提高。
在奉节县草堂镇,辽宁省援建的草堂社会福利院建设项目供养贫困失能人员280人,释放贫困家庭劳动力400余人,帮助贫困家庭每年合计增收1000万元以上,有力地助推了当地脱贫攻坚。这一做法获得国家民政部的认可和推广。
福建小学、宁波中学、德阳中学……在库区,最美的建筑是学校。从城市到乡村,一栋栋以援建地命名的教学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位于涪陵区顺江大道的浙涪友谊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004年由浙江省捐建。15年来,在浙江省的倾情帮助下,浙涪友谊学校占地面积由原来的4.3亩扩至50亩,办学规模由过去的1215人增加到3452人,办学质量进入涪陵区前列。
在支援“硬件”的同时,各省市还将先进的教学经验带到库区。广东省每年组织专家到巫山,对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轮训;浙江台州市路桥区、湖州市长兴县的12所学校“一对一”结对帮扶涪陵12所学校;福建省5所大学从2002年开始,连续18年每年定向招收万州库区大学生20名……
知识改变命运。在对口支援省市的帮助下,大批库区学子实现了青春的梦想。
智力支撑
培训人才为库区发展注入动力
对口支援给库区带来的,既有基础设施的完善、民生事业的改变,还有库区人才素质的提升、开放理念的形成。各对口支援省市坚持扶资与扶智并重,为库区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分析浙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原因,关键在于当地先进成熟的体制机制和干部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这是涪陵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夏以普,在浙江金华市大昌镇挂职结束后最深的体会。
从2003年起,浙江省在沿海发达县市区建立了一批挂职干部锻炼基地,连续16年接收涪陵区干部进行挂职锻炼,累计接收挂职干部达533名。这些挂职干部把从发达地区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改革开放经验用到了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工作中,累计发表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300余篇,被涪陵区委、区政府和相关单位采纳意见建议400余条,为库区发展注入了新动力。越来越多的库区干部通过挂职、培训等交流形式,进一步加深了对“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了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就业乃民生之本。百万移民搬迁,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出路”问题。对此,对口支援省市以企业和职业技术学校为基地,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库区进行师资培训、致富带头人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一大批移民也通过技能培训成功就业。
万州区卫生干部进修学校校长朱光凝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从2013年起,上海通过“名校联姻”“教帮带”等形式,为学校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医疗技术团队。同时,上海还帮助学校增强“造血”功能,全力培养基层专业技术人才。目前,渝东北片区已有2000多名基层卫生人员受益于该校急诊急救等知识培训。
江苏省为云阳县持续开展人才培训,培训移民致富带头人达500余人次,一大批经过培训的移民发展起水产养殖等产业,其中不少人还实现了由农民到企业家的华丽转身。四川省先后为开州区举办种植、养殖、城市规划和现代农业等各类培训班40多期,培训库区群众、致富带头人等2500余人次,激发了库区群众发展现代农业的热情。
“我们将把对口支援省市的深厚情谊转化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自身更好更快发展!”朱光凝说。
重庆日报记者 龙丹梅
原标题:心系库区 情牵三峡——全国对口支援三峡重庆库区综述(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