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英才“巴渝飞” 双创热潮“两江涌”
重庆一百五十多家企事业单位组团赴北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图为专场招聘会现场(摄于四月三十日)。记者 黄乔 摄
■良好的聚才平台引得八方人才纷至沓来,今年以来,又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59名中外院士来渝洽谈合作。
■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1.2万家、增长了85.2%;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3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504家。
■2018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1.9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08件、同比增长25.2%;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952项、成交额266.1亿元,创历史新高。
“重庆既注重打造平台,又提供优质服务,让人感觉宾至如归,我们对在重庆实现梦想充满信心。”刚参加完重庆“博士渝行周”活动的博士们说到。此次活动共邀请103名博士来渝洽谈对接,已有56名与重庆成功签约。
这是重庆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营造“近悦远来”人才发展环境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谋划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教育兴市取得新进展,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重庆正成为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地、创业之地。
坚持高位推动,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开创新格局
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人才、教育、科技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研究出台《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2018—2020年)》,大力实施“万名高层次人才集聚”“十万产业人才培养”“百万紧缺实用人才开发”等10大行动、32个专项,着力推动人才与发展有效匹配、教育与产业紧密对接、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绘就了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的新蓝图。
重庆市专门成立重庆市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由重庆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相关市领导任副组长。明确109项具体工作,建立项目化、清单化的工作台账,一项一项销号落实,有力推动了各方优势资源整合优化,人才、教育和科技工作迅速开创新局面。一年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与重庆达成合作协议,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重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等8个合作办学项目落地,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重庆研究院、联合微电子中心等31个高端创新平台加快建设,4位诺贝尔奖得主、100余名中外院士来渝交流合作……
坚持引育并重,“近悦远来”展现新面貌
重庆坚持以“近悦远来”为目标加快人才强市建设,着力搭建聚才平台、打响人才品牌、提供干事创业舞台,加快人才集聚步伐。
搭建高端聚才平台。首次以重庆市委、市政府名义主办2018重庆国际人才洽谈会,来自38个国家和地区的50名中外院士、1300余名高层次人才参会,引进高层次人才268名、同比增长272%;落地项目163个、同比增长191%,引进人才、项目数量为前3届洽谈会的总和。举办2018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来自西门子、IBM、微软,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企业的407名高管和30个国家(地区)的202名专业嘉宾受邀参会。良好的聚才平台引得八方人才纷至沓来,今年以来,又有3位诺贝尔奖得主、59名中外院士来渝洽谈合作。
打响统一人才品牌。对全市原有的80余个人才项目进行系统梳理,从重庆市级、市级部门、区县三个层级进行优化整合,以“重庆英才计划”作为市级人才项目的统一名称,着力破解人才项目“散、乱、弱”等问题。策划“百万人才兴重庆”引才品牌,举办民营企业引才服务月、博士渝行周等活动,引进紧缺急需人才7298人,人才更加向往重庆。
提供干事创业舞台。新增院士专家工作站40家、技能大师工作室27个,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000余名、高级技师等3325人。新增就业见习基地926个,对外发布免费创业工位5000个,促进13.49万名青年人才到基层岗位就业。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若干措施》,精准招聘、回引、选派各类基层实用人才1.28万名,科技特派员实现贫困村全覆盖,累计培养全科医生6196名、全科教师7476名,有效助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527.6万人,人才集聚效应不断凸显。
坚持开放融合,教育提质增效谱写新篇章
重庆医科大学免疫学等7个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重庆师范大学“向量最优化问题的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为市属高校首次获此殊荣……这是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我市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取得的部分成果。
“双一流”建设稳步推进。与教育部签订《关于共同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意见》,大力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化高校内部治理、人事制度、科研体制、社会参与机制等方面改革,实施人才队伍、教育质量、科研能力、开放合作提升工程,大力支持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和有条件的高校建设“双一流”。
教育开放合作步伐加快。为尽快补齐一流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重庆在内育的基础上,大手笔“外引”,瞄准科技前沿、对接产业需求,以“一校一策”的方式,引进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山东大学等8所国内知名高校来渝办学,加快培养大数据、智能化、金融等领域专业人才。同时,推动成立中泰职业教育联盟,获教育部批准新建专科及以上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7个,项目总数达45个。持续打造“留学重庆”品牌,在渝国际学生规模达到9125人。
产教融合不断增强。积极支持高等学校设置本科、高职(专科)大数据智能化专业,本科高校理工类专业在校生比例达42.9%。鼓励支持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高校与阿里巴巴、腾讯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主的二级学院21个,立项建设大数据智能化特色专业点43个。创建优质高职院校15所,建设中高职院校“双基地”100个,校企合作示范项目20个,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坚持智能化引领,科技创新迈出新步伐
4月7日、23日,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先后与重庆签署合作协议,多个创新平台宣布落地重庆。加上此前落地的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重庆一个月内已与3所重点高校牵手。
重庆坚持把创新平台构建摆在突出位置,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端创新平台集聚人才,以人才推动平台升级。
加快布局科技园区。3月21日,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举行部市工作会商会议,决定将以支持重庆建设国家(西部)科技创新中心为目标,共同推动重庆创新驱动发展。以此为契机,重庆将着力打造重庆高新区、重庆经开区、两江协同创新区等核心载体,推动形成多点支撑、联动创新的发展格局。新增永川、荣昌2个国家高新区,铜梁、潼南国家高新区创建进入审批程序,市级以上高新区累计达10个,2018年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总量的37.1%、规模工业总产值在全市总量的占比超过25%。
打造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创新资源,推动大学与产业有效对接,构建优良的创新生态系统,打通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启动建设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6个创新生态圈,半年时间就签约引进国内外创新项目80个,新型医疗产业链公司14个,生物医药创投基金4支、总规模21亿元。
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重庆全市科技型企业超过1.2万家、增长了85.2%;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93家、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2504家。大力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引进中国工程院、英特尔公司、美国匹兹堡大学等31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共建高端研发机构,谋划建设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着力打造一批高水平研究基地,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聚焦大数据智能化等重点领域,推进实施重大主题专项9个、重点研发项目310项,引导创新主体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12项,部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取得重要进展,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人类在月球上的第一株植物嫩芽,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等重要奖项。
坚持优化生态,创新创造激发新活力
2018年,重庆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预计达1.95%,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08件、同比增长25.2%;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2952项、成交额266.1亿元,创历史新高。
重庆以改革为动力,以“近悦远来”为目标,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服务保障,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迸发。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针对制约人才队伍发展的编制、岗位等突出问题,抓住评价、激励等关键环节,着力改革攻坚,出台周转编制、绩效管理、职称制度改革等配套文件30余个,盘活市属高校周转编制近3000个,增加高、中级岗位近6000个。同时,建立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在原事业单位14项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的基础上,新增引进具有博士学历人才的一次性补助、市外各级(含国家)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的间接费用绩效支出等项目,单列管理项目达到20项,进一步加大激励力度。
强化创新创业金融支持。在种子、天使、风险投资三支引导基金的基础上,推出免抵押、免担保、基准利率的“人才贷”和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前者给予想创业的高层次人才最高100万元的创业贷款,后者给予已创办的科技型企业最高500万元的支持,建立覆盖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支持体系,有效破解融资难题。目前,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改革试点已扩大到33个区县,为1005家科技企业发放贷款26亿元。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积极实施人才安居工程,为集成电路人才筹集定向配租房源2.1万套,全面推进人才公寓建设,推动解决人才安居问题。建立市、区两级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深入实施人才服务证制度,为持证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包括科技服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居留许可及签证办理、优先申报人才项目等便利服务,并帮助解决生活难题。全市已发放人才服务证616张,为高层次人才提供服务7000余人次,满意率达99%。
当前,重庆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进一步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